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一书,我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从县新华书店买到,就如获珍宝的爱不释手的细心研读,历经四十年风雨,我已进入80多岁高龄,还在一遍遍的细读。我久不厌烦的读这本书,有以下三个理由:
(1)我是冯惟敏第17代子孙,在初中上学时,就崇拜他的为人、才华和作品,立志以他为楷模学习文学创作,发扬他的文风,做一个专写农民的诗人、作家;
(2)由于我的创作继承了冯惟敏的风格,已出版十几本诗歌、散文专集,在文坛取得了一定成就,于2015年被评为潍坊市非遗冯惟敏传说传承人,继承宣传他的伟大业绩和文学成就,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一步研究、弘扬他的著作和文学思想;
(3)冯惟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是写农村生活的散曲和小令,成为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我自登上文坛之后,一直坚持写农村生活的散文和诗歌,尤其是在写田园诗方面,在作品思想性、风格上,俩人不谋而合,也可说是同出一辙,共有着浓郁乡情的特点。
《海浮山堂词稿》
有着热爱故乡山水田园之情的冯惟敏,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弃官归隐,寄情山水,终老田园。在山东临朐县冶源镇有他的故居,老龙湾南岸的江南亭是他的书斋,他的大部作品就是在这里深入农家生活,产生灵感写出来的。
原为冯氏私家园林的老龙湾,维敏深爱有加,历史上的老龙湾传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对海浮山、老龙湾这片家乡的山水,在《海浮山堂词稿》书中,大部分的散曲小令,也可说田园诗,是写山水和农家情的。
他深深感受了老龙湾的大小景致,独特的江南小气候,湾水与其他水源不同的特性,以神奇之妙笔,写出了桂枝香十首《冶源大十景》,集中歌颂了故乡山水,抒发了内心豪情。他在第一首中写道:“乾坤清气,林泉佳致,恍疑似方丈蓬壶,端的是洞天福地。
暖溶溶玉池,暖溶溶玉池,源头活水,珍珠乱撒,一片琉璃,海上三山秀,人间万古奇”。多少文人墨客,为老龙湾挥笔题诗,吟出多少令人惊心的名句,可在我看来,均亚于冯惟敏的真实的巧妙的描写。他把老龙湾中诸景,都写得活灵活现,展示在人们眼前,最后对老龙湾整个风光,来了个结论性的描写:“秋来春去,四时成趣,家住翠竹丛中,人在白云深处。看天然画图,看天然画图,眼前诗句,水芹香稻,鲜酒活鱼,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
老龙湾
把老龙湾写得如人间“桃花源”,仙境一般。他的山水田园情,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的情怀,对故乡深深的热恋。
维敏诗作,有着浓厚的田园乡情味。他使明代散曲升华到了高峰,奠定了散曲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的事迹载入了中国文学史,有曲中辛弃疾之称。
他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平民百姓中,同农家交往密切,结下深深情缘。写出的大量散曲、田园诗作,充满了同农民共甘苦之情,反映了农民的心声。他在《喜雨》中写道:“都开吧,乔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这是写的秋天农家小院,瓜菜丰收的喜悦景象,那赤金瓜不就是现在农家种得吊瓜吗!他写田园生活的小诗,思想性强,感情健康而有风趣,语句生动活泼,十分感人。在《午憩》一首中写道:“庭树影交加,扫苍苔设小榻,颓然一枕消长夏/待观书眼花,要提题诗手麻,老妻闲说家常话/问庄稼,麦收几许?快沽酒赏葵花。”
我觉得这是一首写得相当好的田园诗,生活气息很浓,抒情流畅清美,消夏的当儿,还关心农民的麦收情况。一预感到好的收成,旋即沽酒庆贺,反映他同老百姓有着同甘共苦之情。他以农家为背景写得田园小诗,《乐闲》《喜雪》《刈麦有感》《喜雨》《农家乐》《农家苦》等首,都凝聚着浓浓的乡情,感人至深。
冯惟敏的田园诗,通俗易懂,朴实纯净,有许多诗句,流畅如流水,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猜疑不透的诗句,实际上是最好的表达形式。
他在《秋日偶成》诗中写道:“小小凉亭,高巻湘帘露气清,远水连天净,片月当窗正。嚓,败叶舞闲庭,一派秋声。宿雨初收,几点残霞映,山光冷画屏。”
农家小院
诗的语言何等清丽易懂,意境逼真清晰,把秋天老龙湾中的凉亭写活了。这是田园诗的精品之作,最具田园诗的特点,写得清新意远,是一幅美得不能再美的 画图。我在品读维敏田园诗的过程中,刻苦学习,他的田园诗风格,想把美丽的田园、清美的农家生活,写出清新的韵味。但我觉得真正写出惟敏风格的诗来,很难很难。可这是发展田园诗的方向,也是农村诗作者的必然出路,要想提高自己诗的质量,在诗坛找到攀登的突破口,唯一的捷径,就是首先写好田园诗。
不能认为田园诗的体裁已旧,不能写出与时代同步的新鲜诗来。我却持相反的态度,田园诗仍然是诗的主流,只要善于深入农村新生活,照样写出反映新时代精神的诗来。所以,写田园诗大有可为,顽强的坚持下去,定能开辟诗的新天地。
本文地址:冯惟敏的田园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