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办讲习所和《海浮文苑》小报
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北关十字路口东北的农展馆和吕剧团,售给了县供销社,给文联十四万元,买了县缸套厂南一个小院。老文联1984年搬到这个小院办公,院中有一座二层小楼,十几间房子,楼西还有四个单元房,都有院落。当时,只有郝湘榛夫妻俩住着最西头一套,其他的同楼一起出租了。二楼东头有两间会议室,主要作为讲习所的课堂。其他几间是办公室,也有通讯员住宿的两三间。文联的主要任务,是抓全县文学创作,培育文学新人,办文学讲习所是常年最重要的工作。为了促进创作,还办了一张《海浮文苑》小报。
那个年代,县文联对各协会只是牵头,具体人员和业务不管,主要精力集中在抓文学创作上。办文学讲习所成了工作的重点,我和副主席王鑫都靠这工作,由郝湘榛主持日常工作,每周五活动一次,自愿报名参加,不收学费,除我们三人轮流讲课外,还多次请外地名家前来授课。潍坊市著名诗人陈显荣,省文联讲习所所长武鹰,本县的张中海、岩鹰等,也讲过课。请过《星星》诗刊副主编陈犀、河北省作协主席尧山壁,人民文学散文编辑高远,青岛文联及青岛文学的著名作家、诗人,都在文联举办的笔会上讲过课。全县的作者听课之后,写出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当作业交给文联,一般是小说由郝老处理,诗歌散文由我管,戏剧曲艺交王鑫,我们不但负责,还要向上级报刊推荐,或先在《海浮文苑》报上登载。
文学讲习所约计办了10年,培养文学戏曲作者412名,书画作者1400多名,参加过中央展览的100多名,能在市级以上发表作品的60多名。在省级以上受过表彰奖励的30名。创作成绩是怎样取得的?1988年1月10日,我写的《临朐文艺创作日益繁荣》一稿,登在了《大众日报》上,这样写道:“ 县文联副主席王鑫是50年代的大学生,自愿来沂蒙山区安家落户,热心辅导小戏、电视剧创作,被称为甘为‘人梯’的人。老作家郝湘榛,把一生的心血用在了培育作者上,在作者中声誉极高,被选为政协副主席。”就是有了这样的热心人,浇灌出了质量高的作品。《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中央级报刊,发表了20多篇作品。在采用的8篇小说中,《山东文学》刊登的《小说三题》中的《老人魂》,被《小说选刊》选载。23岁的冯慧君,1987年发表散文诗50多章,受到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兰的赞誉。在《散文诗报》上,配照片、简历发表了他的《二十岁写意》,在全国散文诗界产生了影响。努力办好文学讲习所,是培育高水平作者,诞生高档次作品的黄金基地,是抓创作的成功经验。
《海浮文苑》小报,是《临朐文艺》的延续之刊。县创作组在县委院西南楼一楼,工作了很多年,出版《临朐文艺》31期。文联迁居缸套厂南院后,与讲习所同步于1984年创刊。半月出刊1期,因种种原因,有时拖期。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稿子来源全是文学创作者。小报没有专职编辑,讲习所学员的作品,由郝老把关,社会来搞有个文联雇用的退休教师张世元兼管,印报前由我审稿签字印刷,一般印200份。稿件采用后,发微薄稿酬或赠送书籍,稿源充足,报纸办得很红火。办报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要保证有经费,按时印刷发行,还有每期有精彩的带头稿件,具体人员操作。为办好小报,我们抓了以下三点:1文联人员和骨干作者,写报告文学筹集资金以补充经费不足;2按时办好讲习班,发动作者踊跃写稿,保证有质量高的稿源;3供稿、编辑、印刷、发行,形成工作规律按期完成。
我对小报的保存不够全,零零碎碎收藏了一些,如1988年8月2期,一版头条登了报告文学《璀璨的明星》,下半版登了女作者聂增爱的小说《走相》,还登了两篇文艺通讯,一是县文联举行全委会,由我和郝老传达省作代会精神;二是文联举办了王光明小说讨论会,最后登了诗人朱际展两首小诗《早春》《问絮》。1987年6月15日,省作家信息报登了一条消息:“临朐县文联召开小说作者会议,对在本县文艺小报海浮文苑发表的小说进行评奖,其中有六名作者得到了‘奔马奖’。”还是省作家信息报登载:“1985年6月5日,临朐县举办诗歌讲习班,培训学员15名。这个学习班为期一个月,聘请本省名诗人前来讲课,并由本县诗人张中海、于振海、冯恩昌等进行了辅导,修改作品。选编诗歌都登在了《海浮文苑》小报上。”
我们临朐县的文学创作,多年在全省、市、县处于领先地位。根源就是长期举办讲习班,办好了《临朐文艺》和《海浮文苑》两个创作园地。辉煌的创作成就是县委、县政府对文艺创作重视,一代代的老作家、诗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文学作品的艳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