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康之家养老社区
有这样一位坚持思考、笔耕不辍的长辈
他卖房养老
“躲进”享老桃花源继续潜心学术研究
坚持思考和创作
迎来了写作的“喷发期”
入住泰康之家·燕园近10年
他著书20余本,撰写超500万字
他就是现代文学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86岁的钱理群教授
近期,钱理群教授又完成了一部力作
——《养老人生:新机遇 再出发》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他的养老智慧吧~
“这是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是提升人生境界、达到自我完善的大好时机,在这里有可能进入自我生命的最佳状态。”
“我当年选择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是因为泰康经营者、管理者是把养老当作‘事业’来做的。”
“养老社区还提供了自我人性的重新调整的机会,可以把自己曾经有过、却阴差阳错没有实现或没有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向往发掘出来,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尽致。”
——钱理群教授
泰康之家·燕园居民
钱理群,现代文学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曾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多年从事现代文学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著作。《我的精神自传》获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当时,“北大教授进养老社区”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了很多人争议的话题。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钱老的这个决定,也影响着中国大半个文化圈。
钱理群教授说一开始他是不能适应的,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的著名教授”一下子转变为“燕园的居民”,一个“普普通通的钱叔叔、小老头儿”,这样的自我“社会角色”的瞬间变化给他带来了很多尴尬和不知所措。
钱理群教授的“觉醒”也是从燕园开始的。在这里,可以“不戴面具地践行生活,即我内心最深处的那种生活,让本质性的存在显现出来,由‘单一’的自我变成‘多重’的自我,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除此之外,钱理群教授直言:“进养老社区还提供了自我人性的重新调整的机会,可以把自己曾经有过、却阴差阳错没有实现或没有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向往发掘出来,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尽致。”
在泰康之家,钱理群教授还巧遇了儿童文学家金波先生,并有机会与他合作,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儿童文学梦”,还焕发出了自己人性中内在的“童心”。
如今,钱理群教授入住泰康之家已近10年的时间,他满意地表态,“再也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集中精力写作,我活成了自己心中‘安度晚年’的理想模样。”
2025年2月27日
泰康之家·燕园人文讲堂第八讲成功举办
86岁的钱理群教授
以其融入个人生命经验的学术研究
从人文视角深刻剖析了养老人生变化和需求
与燕园居民畅谈养老、生命与未来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直播更是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更有海外网友意犹未尽的在后台留言……
“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老年人生的‘个体性生命存在’的超越,或许是更为重要与普遍的。我在开始研究养老学时,就提出老年人生本质上是一个‘休闲人生’。”
“研究者告诉我们,英语和拉丁语中的‘休闲’,其中就含有‘休养’的意思。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人的休闲是终生的,而不是指一个短暂的时段,是‘真、善、美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前提之一’,亚里士多德还把休闲和幸福联系起来,认为休闲是维护幸福的前提。这就把养老社区里的休闲生活一下子照亮:这是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是提升人生境界、达到自我完善的大好时机,在这里有可能进入自我生命的最佳状态。”
钱理群教授分享新书《养老人生:新机遇 再出发》
“我由此提出晚年人生的两大基本追求与设想——老年‘休闲人生’的本性、本质,就是回归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也即‘五大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
“首先是‘回归自然’。大自然是我们这一代匆忙人生中不幸被错过的‘友人’,不能善待大自然更是我们最大的历史错误和终生遗憾。如何从大自然中吸取晚年生命的滋养与乐趣,是老年人生的全新课题。根据我的经验,老年与大自然的相遇、相处,大体有两个阶段。退休后,我和老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满中国、满世界的‘旅游’,把它定位为‘走亲戚’,也是‘对话’:人与自然两个平等生命的对话。最令人醉心的是人与自然‘直接面对面的相晤’: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以后进了养老院,每天早上散步,都以‘重新看一切’的好奇心,观察庭院里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并且都有新的发现。散步回来,就有一种新生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都被唤醒,精神也被净化了。”
“其次是‘回归童年’。这是我和同是泰康居民的儿童文学家金波先生共同研究、讨论的话题。我们认为,人一生与童年有两次相遇。先是生命起点上的自然接受与联接;到了晚年,就变成自觉、主动地‘感悟,享受’童年的乐趣与意义,将其转化为晚年人生的精神资源。除了刚刚讨论的‘与自然的融合’之外,我们最为珍视的,就是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有最迷人的‘玩’的天性:喜欢玩,更会玩,在我们这里就变成了晚年人生的三大法宝。”
“其三是‘回归家庭’。这是新冠疫情把每个人都‘关’在家里以后产生的人生新课题,对于老年人则更有一种特殊意义和重要性。我在2019年目睹老伴由老至死的人生最后一程时就发现,人到了‘临终时刻’,最眷恋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子女。病情一重,就立刻提出,要远在加拿大的子女赶回国来照护她。事实上,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就会由‘社会性的存在、个体性的存在’变为‘身体性的存在’。躺倒在病床上,周围就只剩下五、六个人,医生和看护之外,就是家人(夫妻和子女)。‘病人’与‘看护者’如何相处,就成了人生最后一个‘大问题’。对于我这样的一辈子独立自主惯了的老人,就会有一种被他人支配的不适感。这样的管控,有的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就隐含着‘利益的冲突’:这也是晚年老人与子女关系的一个难题。当然,也有完全出于子女对你的‘爱心’,你也会因此感到不知所措。我的应对是‘相互妥协’:子女固然不能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支配你的生活,你也要‘换位思考’,认真考虑子女对你的安排。”
“其四是回归‘日常生活’。这也是疫情引发的思考与新认知。处于历史大变动、骚乱之中,人们需要生命的永恒,‘天要下雨,女人要出嫁’之外,更有人的日常生活:吃、喝、玩、乐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休闲人生就是吃喝玩乐,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而是要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于是,就有了‘休闲文化’,即‘吃文化’‘喝文化’‘玩文化’‘穿文化’,还有‘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在这方面,养老社区的兴趣小组是大有可为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手工作坊’,尽管在高科技的时代,脑力劳动日显重要;但也绝不能因此否定体力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追求人性的全面发展,手脑并用,体力与脑力结合,是不可或缺的。我还写过文章,倡导‘养老生活与农耕生活的适度融合’,希望把泰康之家打造成一个‘田园式的养老院’,开辟专门的农园。在养老居所里,利用有限空间,见缝插针种各种花卉甚至庄稼,同时要创造‘田园气氛’,播放田园音乐、影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开展阅读、讨论田园诗歌的读书活动等。”
“其五是‘回归内心’。这应该是养老人生的最后归宿。养老院的休闲人生,是有两个方面的,既要构建新的社会环境,即我们所说的养老社区,形成和谐共处的‘共居’关系;更要自觉维护每一个老人的‘独居’生活方式和权利。而独居生活的核心,就是要丰富和净化人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五大回归’长期坚持下来,就会促进我们人性的更新,进入一种生命的本原性的‘纯、真状态’:纯洁、单纯而真实。我们就成了‘可爱而可笑的老头和老太’:一是真诚——但有点傻;二是没有机心——但不懂世故;三是天真——但不幼稚;四是永远长不大,是个老小孩儿。因此,可爱的人也是可笑的人。坦白地说,这是泰康之家真正让我迷恋之处:这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可爱、可笑的老头儿、老太’,而且我们自己也身在其中。”
“最后要说的是,最近一两年,我的‘养老学研究’提升到了‘未来学’的高度。我对‘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即‘五大回归’的认识与实践,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在与几代人,特别是80后、90后、00后的中青年接触中,都遇到了一个越来越迫切的问题:我们正面临‘高科技(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向何处去,将何以存在’。我也突然醒悟:我们所讨论的‘休闲人生’中‘回归生命本真状态’,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生,很可能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路向’。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在养老院里所作的‘五大回归’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具有了某种新的价值:我们是在‘为未来作实验’,我们的养老生活就有了更长远的意义。”
“如何处理养老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大问题。而且在开始时,我也是毫无思想准备的,以为养老院里的老人,互不相识,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自然很容易相处。但万万没有想到,养老院绝不是‘世外桃源’,也是一个‘中国小社会’,什么事都会发生。”
“根据我的经验、体验与研究,我想提出三大原则和建议。养老院里,人与人之间是应该‘有距离’的。我们年轻时候老是追求亲密无间的友谊与爱情,这其实是一种幼稚,越是亲密无间就越难以持续。不留余地,一旦发生矛盾就没有调节、缓解的空间。人们通常说,距离产生美,这是有道理的。在我看来,养老院的一大优势,就是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距离美。我们之间原不相识,至今也不太了解对方的经历;这样,就没有在原单位里人事关系中难免的历史纠缠,更没有任何利益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相对单纯。而这样的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单纯,正是养老人生应该追求的生命境界。”
钱理群教授主讲的泰康之家·燕园人文讲堂座无虚席
“在养老院人与人相处,应坚守‘扬善抑恶’的原则。人性(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总是有善有恶的,一个好的社会、群体,都是扬善抑恶的;如果反过来抑善扬恶,这个社会、群体,就出了问题。人与人相处,也要有两大原则:一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善与恶,心里要有数,绝不能糊涂。这样,两人感情好的时候就不至于把对方理想化;出现不同意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不至于将对方看得一无是处,就能够掌握好分寸,一切都有节制。当然,当你发现对方的恶,超越了你能够接受的底线,也就不必与之交往,但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公开对峙。二是要‘以善相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与他人内心的善意,建立人与人关系中的基本信任感,最大限度地吸取对方人性之美,完善自我。”
“要提高老年人生的‘修养’。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泰康之家·粤园居民何添老先生提出的‘优雅是养老的至高境界’的命题。他提出了老年群体人际交往的‘五忌’与‘四要’:一忌交浅言深,二忌争强好胜,三忌自我炫耀,四忌妄议他人,五忌用餐不雅;一要珍惜缘分,二要营造亲善氛围,三要加强自我修养,四要积极支持社区管理工作,出现摩擦和心结时,要诚心诚意接受服务团队的疏导帮助,保持人际关系畅通无阻。这都说到点子上了。”
“对已经渗透到我们灵魂深处的‘二元对立,一个吃掉一个’的思维逻辑要进行彻底清理,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老年修养’的重大课题。老年人难免有些固执,但必须有所节制。在养老社区的争论中,绝不能将一己之见,绝对化,强加于人。我因此提出‘理直气不壮’的原则:当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有错,当然要坚持;但也绝不能‘气壮如牛’,把话说绝,要给自己留有反思、迂回的余地。在发生意见意见分歧时,一要‘求同存异’,二要‘各方以自我反省为主’,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自控和协作能力’。这就需要有研究者所说的‘弹性思维,弹性智慧’,让自己处于一种‘非极端,有张力,有余地,有可能的生命状态’:这应该是老年修养的重要目标。”
“我当年选择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是因为泰康经营者、管理者是把养老当作‘事业’来做的。记得当年我和陈东升董事长和葛明总经理第一次见面时,就提出我们要建构‘泰康养老模式’,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现在九年多过去了,我们也到了作总结,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规划的时候了。”
“在我看来,泰康之家十年养老事业的建构,其基本成就有两个方面:不仅在‘养老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养老学理论建设’方面,也有了独立的创造。这样的养老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的成就,就为‘泰康养老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就有了充分的自信力,为未来第二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泰康养老事业,提出新的目标。我个人的期待是:更加自觉地把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建设成‘三大养老基地’:开创养老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构建‘养老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养老学理论’。以这三大特色吸引老人入住,继续发挥对全国养老事业的引领作用,并对全世界的养老事业产生影响。”
泰康之家·燕园人文讲堂第八讲,工作人员与钱理群教授合影
“我对下一步如何推进这三大领域的工作,提出一下几点建议。其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养老学理论的学习与基本训练,把现有的管理服务提高到更加自觉的,有理论指导的新高度。”
“其二,燕园养老学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创建了‘专业与业余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我们不仅在泰康总部有了专业研究队伍,在燕园社区还成立了‘冰山’研究小组。我期待下一步这样的‘业余研究’会吸引更多的有研究兴趣的老人参加。我更加期待的是,会有更多的老人,尽管并不参与专门的业余研究,却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有关养老学的理论著作,适度参与有关讨论。这样,就能够对自己晚年人生的思考与安排,提升到一个更加自觉的理论高度。”
“最后还要啰嗦几句的是,关于‘养老文化’的建构。其实,我的老伴崔可忻早就对如何在燕园创建养老文化提出了许多设想,但由于过于超前却未能实现,成为她和我共同的终生遗憾。现在,我就要利用也许是最后的机会,向在座的领导,社区、医院的管理人员,以及泰康医院和居民中的医护人员,郑重提出建议,请你们在未来的十年,把在燕园创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文化,当作一件大事来办:是时候了。”
更多像钱理群教授一样的长辈
幸福的生活在泰康之家养老社区
享受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发挥长寿智慧
继续价值再创造
在这座美丽的享老桃花源
活出自己的精彩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