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悠悠往事

新闻工作三十年之一——痴迷投稿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3-05-08 14:56:26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新闻 投稿

人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即逝。真正工作时间,不过四十年。回顾起来,我这一辈子,从上世纪1958年,开始热爱写稿,逐渐攀上新闻工作台阶,一晃到了1963年离岗,三十余年过去了。三十年的岁月,也不是平平坦坦的一生。我在山里小村当过教员,在县人事部门做过秘书,还去胶东海洋、胶县参加过社教工作,又在县委任过县委秘书,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最长,任过县委报道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一生的主要工作精力,用在了新闻工作及文化工作,文学创作是我的爱好。从1997年退休,生活在休闲岁月,但不甘清闲,把这段岁月视为黄金时间,全身心的进行文学创作,到今年八十八岁高龄,已出版个人文学书籍29部(今年出到30部),约700万字。从事新闻工作期间,写过新闻稿件上万篇,也曾做过不是编辑记者的编辑记者,在全省曾一度成就突出,写下了新闻工作的辉煌一页。

1.痴迷投稿

我1955年临朐一中毕业,考上小学教师,被分配到沂山东麓大关公社刘家营村,1956年春调入池子村任教。到了1958年,县里成立了临朐报社,学校订了一份,读后很感兴趣,开始学着投稿。当时的临朐县报四个小版,有新闻、副刊等版面。我每天完成教学任务后,到了晚上就写起稿来,听到新鲜事就写新闻稿,不然就写小诗歌什么的。临朐县报社在全县声誉很高,人们都爱读,这是有史以来的县级报纸,订阅量很大,办的活泼新颖,总编是郭银旺,编辑陈万增,只有两个记者,张在湘和张福正,后来李新传任副总编,张庆兰任会计。我是投稿极积人物,大关公社一带的事,我听到了就写成通讯稿投寄,例如麦田管理、小麦丰收、采集树种等,我都报道过。学校驻的池子村,有一个全国造林模范孙衍和,他管理着一座七宝山,还种植着很大的苗圃,我为他写了事迹通讯,报道了他创造发明的桑苗哨接法,也写过村里妇女主任陈凤花的事迹。同时,写了不少本县大跃进的民歌,如《治沂山之歌》《水库谣》《沤肥小唱》《选种》等几十首,做到了《临朐县报》每期都有我的稿,故在全县产生了影响,有人说:“临朐县报的记者,还有冯恩昌呢!”其实我是个普通的通讯员。

到了1959年下半年,临朐县报停刊了,但我投稿的热情越来越高,写作的面越来越宽。慢慢联系上了《山东青年报》《昌潍大众》《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报刊。1959年在山东青年报上,发表民歌20多首,还发表了一篇小小说《淘井记》。到了1960年,在省、市发表多了起来,《大众日报》发表了《瓜豆菜谣》组诗34行,还发表了《赶跑旱老虎》等,昌潍大众发表了很多诗文,如《养猪场里一朵花》,叙事诗《七宝山》,散文《山里明湖》《故乡的瓦罐盆》《沂山游记》,山东文学发表了《冬瓜奶奶坐花轿》《水.肥.土》《树迷》等,《诗歌画》发表了一个版面五首民歌,中国《民间文学》杂志,发表了民歌《千万颗笑脸发了红》。

这样一来,我实现了最初的美好梦想。我中学刚毕业时,由于看了许多名人著作,受其影响,这辈子就想当一名作家或诗人。开始投稿,最早的愿望就是自己写的东西,在报刊上变成铅字。千恩万谢党的领导和各级报刊社,使我这个文盲家庭的孩子,终于迈上了文坛和新闻战线,我深感人生之幸福。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潍坊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没有了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