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留不住,转眼已经白了头。成败得失随风去,乐在夕阳晚霞中。我把价值献给了社会,把容颜献给了岁月,把夕阳留给了自己。这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给大家的启示,更是给未来的传承,这就是努力奋斗拼搏出来的精彩人生。
机遇之门为你敞开,铸就辉煌智驭未来。1983年我被红沙村民选为村长,该村有14个社,1900多人。从此智慧之光照亮了前程,我就担起了为民服务的重任。
回头展望走过的路,付出要比收获多。我第一次参加坪南乡党委政府召开的“三干”会,并要求各村新当选的村长要在大会上发言作施政报告,“人民选我当村长,我当村长为人民”,如何将本村治理,发展,建设好,让村民更满意,让大家更放心。我的发言至今记忆由新,“让红沙披绿纱为村民当好家”,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让其发挥最大效益。无农不稳,吃饭是件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所以,首先要解决吃饭饱肚子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那就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所以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按照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水又是放在第一位,大家可想而知水的重要性。红沙有句口头禅,“红沙坡又好挖又好䒵,收起来收一烟盒包,天干叶子枯,下雨到处流”,是水土流失严重缺水的地方。
解放前有八个大地主联合起来就想修一条引水堰,但没有修通。解放后,在县水利局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国家投资40万元购买雷管炸药等材料,自己投工投劳开始修堰,因地势险要,用绳子拴在腰上开始凿山,绳子断了当时就牺牲了两位民工,并将此地命名为“英雄岩”。所以说这条大堰是同志们用生命换来的,用了三年时间从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红沙大堰,解决了红沙,坪南,竹林三个村的灌溉和人畜饮水难题。红沙灌溉面积最大,受益最多。所以,我当村长就要担负起管好水的职责。
红沙还有38口堰塘,要做好清淤除沙,让塘里装满水,水里养上鱼,让红沙变成真正的鱼米之乡。
二是家家安电灯,早日建成新农村。享受楼上搂下,电灯电话,家家户户用电灯,日子越过越开心。但是每户需要一大笔资金,边远户就更难了。所以,这就需要统筹统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了电还要办加工厂,既解决照明又要解决粮食加工等问题。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利在当下,惠及长远。要让农村实现,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走路不湿鞋,改善砖瓦房,进出不用扛,车辆停屋旁,村庄亮堂堂。让家乡要有新变化。
三是要想富先修路,减少肩挑背磨的痛苦。巫山至抱龙需有一条公路经过红沙岭,但没有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因为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两边山脚下,要从新规划从坪南村无家包经过红沙12,4,3,2,1,等生产队再到竹林,新修建一条乡村致富路。我们用了5年时间终于修通了,现在车辆川流不息,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大难题。
四是要想富种果树,让红沙披绿纱,保持水土防泥沙。红沙每逢连阴雨,滩垮比较严重。为了保护耕地,改善环境,增加收入,让传统农业变为立体农业,实现绿色发展。防涝保土,坡坎栽果树,逢沟多栽竹,让村民更富足。人平栽上30至50株柑橘,三年以后让红沙披上绿纱。当时在全乡引起了轰动,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秀村长,结合实际,思路清晰,敢想敢做,是人民的好公仆。思路决定出路,红沙会更富”。也得力于当时的驻村干部,后任卫建委副主任,现已退休的曾广祥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总之,要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管好红沙大堰,整好山平塘。修好通往各社的乡村致富路,为群众减少肩挑背磨的痛苦。逢沟一林竹,房前屋后种果树,陡坡栽柑橘,人平不少于50株,想富就能富。贫脊山梁栽桑树,蚕茧吐丝丝未尽,就能收到第一桶金。水土保持好,坎边河边种蓑草。公路修得好,果树对你笑,全村电灯亮,红沙披绿纱,村民笑哈哈,再来把你夸。
那时巫山县还是万县市管辖,巫山还没有报社,万县报社记者还专门前来采访,并在万县报上刊登了“让红沙披绿纱为村民当好家”。
现撒乡并村后,红沙与竹林合并成竹林村。竹林变成了果林,红沙披上了绿纱,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现在有时和老领导曾广祥同志聊天时,曾还提起红沙披绿纱,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年龄飞去难挽留,人生一晃到白头。回想当时当村长,思路清晰敢担当。我想用写回忆录这种方式,来感谢各位老领导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文地址:让红沙披绿纱为村民当好家 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