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的话题,我写无数遍了,可从20岁写到90岁也没写尽。小院伴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就像一棵树,年年发新芽,开新花,结新果。特别是春天,一年一幅新画卷,呈现在我这个乡土作者的面前,人生美好的诗情画意,一直在诱惑着我,挥动彩笔写出它的真魂,写出我爱家乡小院的真情。
回老家走进叔叔家新盖的小院,我震惊了,那茅屋院落的影子不见了,四方方铁篱笆围墙小院里,冒出一座红色的二层小红楼,偌大的一个院落,一座高阔的皇冠式门楼,小轿车可以直接开进楼下的车库,平日里干净的过道,就是大婶休歇喝茶的观景台,也是邻里老人们随便凑堆喝茶拉呱的场所。我来巧了,正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小院春色慢慢浓了。
进院之后,第一眼所见,一只黑色老母鸡正在带领一群鹅黄的绒球似的雏鸡,在新草发芽的草坪上,悠闲的游春捉虫儿。老母鸡咕咕叫着漫步,小雏鸡吱吱吱呼喊着如金球流滚。这时节,草儿特别鲜嫩,啄一口嚼嚼是甜的,雏鸡儿边啄边玩,有时展着翅儿嬉闹,有的发现草叶上的青虫儿,因为未见过怕得不敢伸嘴,吱吱吱高嗓呼叫几声,老母鸡听见了,跑过去帮忙,啄住递到雏鸡嘴里,第一次尝到了虫儿的美味,恣得活蹦乱跳起来。老母鸡带儿女活动一阵子,可能有些累了,便在院中沙土地上休歇一会,眯着眼睛静卧想睡一觉,有的半仰着身子,弹动雨红色的两爪,表达着美好舒缓的心情。四月温煦的阳光射在它们身上,热乎乎的舒适极了。这老母鸡和小雏鸡,构成的鲜活景儿,使我想到了大婶理家的本事。她自娶进这家门,年年都把老母鸡请到炕头上,孵化一群雏鸡,大约20只吧,慢慢养大成为公鸡和母鸡,靠出售鸡和蛋,换取全年买油盐的零花钱,在她的脑海里这鸡群,成了她长流水不断线的“小银行”。多少年来,使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很顺溜,在村里也够上幸福人家了。
去山楂园干活的大嫂,听说我来了,提前回了家。如今不少人出坡上山很少下步量,少富一点的有电动三轮,去时“嘟”一声,很快就进了山里果园。还有人不管去哪只要路程远一些,就坐小轿车。我大嫂就是开着小轿车回来的。她见我在和大婶拉呱,便约我上了二楼,一会就打开热水炉,泡上台湾来的冻顶乌龙茶,坐在一张专设喝茶小桌旁,边品茗边说起话来。她已半老徐娘了,穿戴依然相当时髦,不亚于20多岁少女时期的模样,说话也没有丝毫土味,倒有普通话的味道。我虽然在城里工作,相见的机会不多,可也不断来往。我是个乡土文学爱好者,还班门弄斧写了些农家书籍,她进城去我家,就赠送于她,闲暇时读了不少,对我的情况就熟悉了。她同我寒喧了一阵子,就问:“又出新书了嘛?”我说:“给你带来两本,一本《小院散文选》,一本《冯惟敏传承诗选》。”她接到赠书后,喜欢得脸颊泛出桃花红,说:“我就好看你写的书!特别是写农家小院内容的!”她的话语诱惑的我,在二楼阳台俯瞰这座新盖的美丽小院。
大嫂是这小院的主人,耕耘小院的模范,更是小院的装饰师。如今春日的小院,她种的瓜豆菜已经绿意盎然。那围墙的铁篱笆上,已经爬满了扁豆的藤蔓,到了盛夏就要绽开白花花紫花花,开始结红绿扁豆了。那花门楼旁的几棵吊瓜,藤儿牵着绿色的阔叶,攀上了门楼顶,眼看就要绽开一朵朵金色喇叭花,结出弯脖儿嫩吊瓜。别看人居登上了楼,可日常生活的习惯未丢,在楼前搭起一座方形葫芦棚,藤叶已在顶上织起梳淡的绿云彩,开始投下一片绿荫,天气渐渐热了,就要在棚下吃中晚餐,成为全家人的歇凉处。特别是银月高照的夜晚,晚上乘凉时还能享受蝈蝈、蟋蟀弹奏的乐章呢!在二楼品茗,我看见这浩大的院空,从楼檐到篱笆扯上了几根草绳儿,大嫂告诉我这是为丝瓜准备的,那丝瓜藤将来牵着一朵朵小黄花,沿着一根根绳儿爬上楼檐,结下长长的几排绿丝瓜,风动就像马戏团的姑娘举着花伞儿踩钢丝绳呢!大嫂说:“我们在楼上佐餐太方便了,干活回来晚了,在阳台上伸手摘丝瓜来,下厨十分钟就能做出丝瓜鸡蛋汤,吃喝简便肚里又舒畅。”还说,人们住有楼的小院,比过去的平房四合院,更有优越性了。有着浓绿的树荫遮掩楼房,有着丝瓜编织的绿云彩遮挡着强烈的光,有着绕院的铁篱笆,供给扁豆食用。篱笆有缝给小院日夜通风,院中大嫂种的小菜园,养的花卉盆景,都能自由生长,花儿绽得七彩纷呈。悠闲的进了这新的农家小院,感觉这那里是农家小院,而是一处人间仙境呢!
我漫长的一生岁月,作为一个乡土诗文作者,一直在观察体验着农家小院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亲眼目睹自共产党 以来的家乡越来越富裕,虽然富得不那么齐刷,却都在不同的变迁。天下的游人都来我的故乡游览一次吧,尤其是在春花烂漫的季节,眼前一定是一幅美景绚丽而多彩的画卷啊!
本文地址:农家小院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