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悠悠往事

新闻工作三十年之七—— 日夜匆忙送稿件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3-05-08 15:08:06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新闻 稿件

7.日夜匆忙送稿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闻报道特别强调时间性,谁家领会中央精神,谁家响应的稿件写得快,谁家稿子最早发出来,谁家的工作就占主动。所以,各县的报道组,兴起了向报社送稿之风。对这件事我深有体会,我担任着县委报道组组长,上级发了重要指示,特别是毛主席的新语录,一出来我就马不停蹄安排抓紧宣传报道了。报道人员马上分工,有的去印刷厂翻印文件,常常彻夜不眠的做这项工作。成员刘国武靠得最紧,蹲在印刷厂一遍遍的校对,保证不出任何错,有一次忙了一个通宵,东天冒红了,印刷厂再三催促开机印刷,老刘同志还戴着老花眼镜,一遍遍地看,直到最后又看出时候的“候”,少了一根“1”,改好才放印。另外的成员,及时写稿,尤其是我要为主组稿,连夜送往报社。记得七十年代初,中央发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指示。我马上意识到这是新闻界的大事,接着找了县委书记徐贞吉,他当然对此事特别重视,告诉我几点几分在县委会议室同我座谈,下午谈了一个多小时,采访完太阳已西下,我便急匆匆坐汽车去青州转坐火车,在车上起草稿件,去报社天明一上班,就找了管此事的领导,决定老编辑图有民同我研究修改,一夜未睡,尽管身体疲乏,还是按要求改好稿件,交给了编辑。当指示发出第三天早晨,我写的临朐响应中央号召,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的稿件,就登上了大众日报一般头条,同时各地的高空大喇叭,都响了起来了这条消息发出的声音。在回县的火车上,我虽迷盹了一路,可有着胜利完成任务的快感。

这样的送稿紧急任务,我经历过多次。就是这一次不久,我县学习毛主席著作涌现出一批典型,我们挑选了八名写出来后,我和广播站编辑主任来益太,连夜往济南送,黄昏时分坐上火车,夜里3点到达济南,公交车早停,我们只得下步量,走了三十多里路,到达报社刚上班,把稿子递上,大报表态类似的已有, 建议联系农村大众报,结果登了一个版面。我们觉得没有上大报,怕领导不满意,回县我向县委书记作了汇报,徐贞吉说:“很好,我们县不就是个农业县吗!农村大众报登了更好!”一句话使我受到了莫大安慰。

那些年,报道组去报社送稿,是很主要的任务,我带领通讯员每月都去济南一至两趟。那时报纸很多,《山东经济报《济南日报》《山东环境报》《山东侨报》等十几家,我们都经常去,一住就是四五天,递上稿件,听了编辑的意见,把稿子改好,定下来发表,才放心回县。北京的报刊,我们也去送过稿,由我带领联合了武装部的新闻干事武介章,通讯员张明志等,一起去过人民日报,在报招待所住了两夜,又去解放军报住了两三天,完成了三五篇稿件的登载。我是有生头一次进京,高兴得不得了,参观了几处北京的名胜古迹,心情特别美好,临走还到北京百货大楼,买了一个大型铝锅,直到现在还拿出来用。

在我的印象中,去报社送搞是上下级新闻单位很好的来往,写出有分量的稿件,送到报社听取意见,进行修改,采用有把握而及时,那时无网络传递不快,送稿好一些。去报社还能了解一个时期的报道精神,回县组织写稿明确方向,还能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报社容易派记者来亲自采访,对县里开展工作非常有利。送搞是通往报刊社的一道金桥,能够焕发出新闻工作的灿烂光芒。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济南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