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嵩山水库的报道
上世纪1970年前后,县里建嵩山水库,新闻工作的任务特别重,水库的建设场面很大,建设者不仅我县有上万人,最艰险阶段潍坊市委还派来援兵四万多人。对我来说,要搞大规模的宣传是头一次,也是压力最大的任务。尤其是工地上二号渡槽桥墩建设中,涌现出了英雄薛秀成,他在塌方中牺牲了,儿子薛良柱毅然背起钻包,奔赴工地接了他的班,女儿不久继承他的遗志也去了工地。振奋人心的英雄事迹,市委、县委都非常重视,都发了向英雄学习的文件,在工地上掀起学习高潮。市委派来了写作组采访他的事迹,主要是为市委发文件。那么对报刊宣传的任务,就落在我们报道组的肩上。当时,我觉得这么艰巨的任务,由一个县级报道组很难完成任务,便邀请大众日报派记者来写。报社相当重视此事,立即派来了记者,我的老同学尹祥吉同志,这回我有依靠了,陪他采访撰写了一个星期,他回报社之后,很快在大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了《一锤一钻干革命》的长篇通讯,在全省震动很大,县委领导对我们报道组很满意,我和通讯员们也十分欣喜。
水库大坝竣工后,修两大干渠场面更大,艰巨性更强,那时的工地总指挥是县委常委农工部长孙德俊,我在农工部干过,他是我的老领导,要求我带领报道组人员到水库工地住几天,给进一步宣传一下。1970年5月,我和马奎领着四个通讯员,去工地活动了七天。晚上住帐篷,白天搜集资料,召开座谈会,钻隧道实地勘察,大家都被工地辽阔的大场面,感动得激情奔放。尤其是钻山洞的场面,生动地展现了临朐人的英雄精神,一座大山就凭着双手攥着风钻日夜奋战,一身石头面子,嘴都被尘埃封堵了,就这样一寸一尺一丈的抱着风钻前进,终于糳通了渠道通过的三座大山,硬是把200多吨重的渡槽架上了天。那中午十一点左右,放炮炸石的场面,就像当年的淮海战役,炮声隆隆,硝烟滚滚,石片满天腾飞,危险时刻遇上了,我们都躲在树干后,等放炮结束再走。我们搜集完资料,回到县里几个人分工起草,大约用了一周时间,最后由我编辑把关,带着初稿连夜赶到济南,把稿子交给了大众日报农业部,部主任李芳木安排老编辑赵炳山,处理这篇长稿,不几天在大众日报第三版,以整版的篇幅发了出来,题目是《高峡出平湖,碧水绕青山》,发出后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就在这一天,农村大众报编辑郝宪彬,去我县组织通讯员写得一组嵩山水库典型人物,也在第二版发了一整版,多少年一张大报四个版,拿出两个版发了临朐的水利建设,这是史无前例的宣传上的大举动。我作为县里的报道组长,特别受感动,也从心里感谢大众日报对临朐的大力帮助。
水库开始灌溉田地之后,经新闻报道在全国产生影响,我县成了全国最有名的水利典型,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县里成立了专门接待站。这时,人民日报派来了记者刘正学(后做了大使),来临朐约我专访了嵩山水库建设情况,同我一起写了一篇《青石山区的水库是怎样建成的?》,发表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肯定了青石山区能够建成水库的问题,产生巨大影响,故而参观者众多。为了进一步弘扬嵩山水库的事迹,我们还以宣传部的名义编了一本书《嵩山脚下大寨花》,印发到全县公社,直至生产队,在群众中发动阅读,以学习弘扬嵩山水库的艰苦奋斗精神。
本文地址:新闻工作三十年之八—— 嵩山水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