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绽风华,书画写春秋”,由泰康乐学奖学金特别支持的“国家老年大学2023年全国老年教育书画类教学成果展”中,各地泰康之家居民长辈们晒出了自己的墨宝丹青,这些「书画艺术家们」用毛笔书写心中感悟、绘就精彩人生,向我们展示了长寿时代下的银发价值再创造!
本期
我们将一同欣赏
泰康居民们的国画作品
在水墨之间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探索长辈们缤纷的精神世界
泰康之家·申园 刘兰妹作品
画中高耸的山峰奇石林立,参差的树木依山势而生,高矮各有不同,林中小屋看似单薄,但多有依靠,或树或石,掩映生姿,一湍溪水顺势而下,则为整体画面增加了灵动之感。作者主要学习中国当代山水画“画水创新第一人”王中山的风格,以明暗、远近等西画手法捕捉瞬息自然,局部写实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机中和了传统意笔山水空陈云水虚象的朦胧之感。
刘兰妹阿姨和爱人陈志冲叔叔
《幽壑》是泰康之家·申园居民刘兰妹阿姨的作品。说起学画的初衷,刘阿姨说,退休以后,空余的时间就多了,正好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恰遇黄埔画院秘书长陈福兴老师在小区居委委托下教授山水画课程,当即便被老师的画作深深吸引了。但对于学画画刘阿姨也有顾虑:50年没有用毛笔了,第一次接触宣纸,能学会吗?正如自己所预料,刚开始画,纸上留下的不是一大坨墨水就是一块水墨洇。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刘阿姨和陈叔叔在泰康之家·申园
从画一笔、画一棵树到画一丛树,刘阿姨根据老师的绘画技法慢慢练习。一棵树、一块石头再到一幅完整的山水美景图,在时间的长河里便慢慢呈现出来。刘阿姨谨遵老师“废画三千”的教诲和鼓励,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力求呈现出最满意的效果。刘阿姨说:“每一幅画差不多要花1-2个月的时间,学绘画十年,满意的作品不超过20幅。但是绘画过程成就了作品,更练就了我的耐心和韧性,同时提高了艺术修养,成就感和获得感都得到了满足。”4年后,刘阿姨又转到街道老年大学跟随曹永泉老师继续学习。除了参加集体学习,刘阿姨还买了一些画家的画册,其中王中年老师的画临摹得最多。“王老师的画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南北结合,以自然为师,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画作线条用得比较多,尤其突出的是画水,几乎都用线条描写,可操作性强。”刘阿姨解释道。
活到老学到老,不给人生设限。入住申园后的刘阿姨,仍然坚持每天画画,正如她所说,“一个人活着就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自我欣赏。没有什么目的,也不是别人要求的,但就是要自己开心,就像我能够一直坚持画画一样!”
泰康之家·粤园 李冰作品
作为岭南水果之王,荔枝音同“利至”,预示财源广进,也有“励志”之意。鸡与“吉”谐音,象征吉祥如意、百事大吉等。荔枝和鸡组合的国画,有着“大吉大利”的吉祥寓意。作者在临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在图中左下角画了一只坐卧的母鸡,使整体画面更加丰满,并在画中左上部分加入了虚化的荔枝,更添虚实相生之感,可见作者之匠心。
李冰阿姨和母亲董兴妤奶奶的最新作品
这幅惟妙惟肖的《吉利图》出自泰康之家·粤园居民李冰阿姨之手。李阿姨并非科班出身,而是自学成才:“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上学、工作以后基本没碰过,还是退休之后才开始接触笔墨。一开始我是在电脑上看《跟徐湛老师学国画》课程,后来就是喜欢哪个学哪个,看到有感觉的就去临摹,就这样学了三五年。”
在这幅作品中,李阿姨也有自己的巧思——左下角一颗被剥开的荔枝,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在准备作品的时候,我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画的荔枝,都画得很好。所以,我就借鉴着在图中加了一颗剥开的荔枝,好像小鸡马上就要吃掉一样,这样形象感会更加具体、饱满。”此外,与传统国画的淡雅不同,李阿姨的作品色彩更偏鲜艳明亮,“我很认同一位老师的观点,他说我们现在去看古画,因为年代久远都褪色了,但是它当时肯定是很鲜艳、很灿烂夺目的。所以我想,现在如果想让大家都喜欢,那么画的颜色还是要鲜亮一点。”
李阿姨非常赞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自己也一直在践行:“终身学习关系着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身处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不学习就会掉队。我现在还是一个青年老人,等我再老一点,我也一定牢记这个观念,努力终身学习!”
泰康之家·蜀园 袁文焕作品
此画为作者庆祝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所作。中国民间历来以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花中之王,牡丹在精神层面上也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国家兴旺。画中的牡丹花团锦簇、艳丽芬芳,代表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蜜蜂围绕在牡丹旁边劳作,象征着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整体画面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尽显热闹繁荣之感。
袁文焕叔叔
《花开富贵》的作者是来自泰康之家·蜀园的袁文焕叔叔。从小就喜欢画画的袁叔叔,一直到退休后才开始正式学习:“我是头一天办了退休的欢送会,第二天就进了老年大学的国画班,一共在那里学习了六年。后来,我就和另外一个学员留在老年大学教初级班,教授国画十年。”入住蜀园之后,袁叔叔也继续发光发热,在社区里前后办了四期国画班,前后共教授了约九十位居民。
袁叔叔在泰康之家·蜀园为“学生”授课
目前,袁叔叔主要以工笔画的绘画为主,一是因为工笔画起源更早,二是工笔画有底稿,学习起来比写意更容易,“只要认真学,一两年就可以自己单独画了。”谈及喜欢国画的原因,袁叔叔则表示自小受传统教育熏陶,骨子里就喜欢中国文化,年轻时没有机会,退休以后刚好有时间,可以专心学习。“我自己有这个机会就抓住不放了,一定要好好在中国文化这一块补补课,所以我在学国画的同时也涉猎了一些古典文学、诗词等。”
文化养老,其目的在于让长辈老有所乐。“在国画方面,我也是半路出家、画的还不够好,但是我愿意跟大家分享。因为我们老年人不求成名,只图心情好身体好,所以我在蜀园就带着大家一起玩,只要喜欢画画我都愿意教,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交流探讨!”
泰康之家·大清谷 高华真作品
畅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沐浴在祖国母亲的温暖怀抱,作者深感骄傲与幸福,遂作此画。在构图方面,选取“之”字形构图,给人以婉转起伏,曲折变化的形式感,同时酝意着周而复始,符合中国思想的主观情趣。远处层峦叠嶂,陡峭险岭;近处树木繁茂翠绿,流水潺潺,一隅之美可见祖国之大好河山、美景如画,寄托着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美好心愿。
高华真阿姨
《山水清香伴舟行》乃泰康之家·大清谷高华真阿姨有感而发之作。1945年,高阿姨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从小养成了能吃苦、独立、自强的性格,以及诚恳做人、低调做事的作风,“我还写过一幅《知足感恩》的字画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第一是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我们创立了新中国,第二是感谢党的好领导、好政策,第三是感谢我的儿子给我提供的美好养老生活,第四是感谢泰康之家为我提供的享老热土。我能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是我的荣幸。”
高阿姨在泰康之家·大清谷
入住大清谷后,高阿姨深感园区的人好、环境好、空气好、条件好,于是便创作了山水画《大清谷我的家》,受到了园区小伙伴们的一致赞赏。“我现在主要是画山水画,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开放,山水画奔放的特点符合我自身的性格。来到大清谷以后,受到这里环境的启发,我就创作了许多的山水画表达自己的心境。”目前,高阿姨在大清谷的日程满满,每天上午练习八段锦、站桩,下午写写字、抄心经,有时候还会去练练钢琴,高阿姨表示:“这些活动对修身养性都很有帮助,所以我也一直坚持着。”
长寿时代,如何不虚度光阴、创造更多价值?高阿姨表示:“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氛围,一定要用学习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武装起来,这样才不会让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我在大清谷生活身体好、心情好,未来我也要在大清谷好好地生活下去。”
——本文仅选用部分长辈作品,刊登不分先后——
水墨,是中国人的性情,也是中国人的诗意,安放着写意的大好河山,寄托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墨香飘满泰康之家,承载着长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代表着长辈们终身学习、创新创造的价值追求,让我们为长辈们的国画作品点赞吧!
本文地址:水墨之间:泰康之家居民的国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