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临朐是全国闻名的养蚕之乡,自古有“临朐县桑一半”的说法。在蚕茧发展的兴旺时期,国家从江南派来了一批江南蚕姑,他们是从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一带,来援助我县的养蚕事业。很有名气的有陆可永、徐玉欣两位姑娘。她们蚕业学校毕业后,自愿把青春时光,全部献给了临朐蚕乡,扎根落户我县,成为地地道道的临朐人,在我县养蚕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那是上世纪1958年的春天,我在本县大关公社池子小学当教师,学校位于村南稍,有一个宽敞的无围墙的大院子,三间高阔洁净的教室,西头有两小间办公室,里屋我办公加卧室,外间是小厨房。有一天,公社领导前来同我协商,县里要搞春季养蚕试点,推广养蚕经验,想让我搬进一家院落,腾出教室养春蚕。公社党委的决定,我当然要服从。在学校养蚕,派来的指导蚕姑,就是有名的江南蚕姑陆可永姑娘。她风尘仆仆从公社背着行李卷来和我接头,我见她是一个中等个身,白净脸面的生得很秀气的姑娘,从心里暗暗赞叹她,这么年轻竟然成为著名养蚕能手了,真是不简单啊!他来到就住进了我的办公室,接着就开展养蚕工作,经两三个月的时间过着自炊自食生活,完成了养蚕试点任务,把经验推广到了千家万户。
他来到校园后,很快汇集了一帮邻村的蚕姑,对教室进行了消毒,搭起箔棚,把洗好的一个个圆月似的蚕匾,整齐地摆上,把蚕场培育好的蚕蚁运来,开始养幼蚕了。蚕房里生起火炉暖暖的,幼蚕生长得很快。她把养蚕人员安排妥当,留下值班人员,便带领一帮蚕姑上山采桑了。桑叶的来源,由家住这个村的全国造林模范孙衍和大爷供给。他负责管理周围村岭上的桑树,还有村东一座七宝山,另建了一个桑树苗圃。因而在这里养蚕条件非常优越,桑源十分充足。她们挽篮上山采桑时,在邻村接家河蹲点体验创作生活的全国著名作家董均伦的夫人江源也参加了。她是董老安排体验生活的,同陆姑娘她们一同采桑一同喂蚕,获得大量的养蚕知识,和写作题材,后来我听说他们夫妻出版了一本《蚕姑》书,遗憾的是我未前去讨要一本,拜读收藏。陆可永她们,养的蚕见过三眠长大了,自采桑供不上蚕儿吃了,便雇了七八个青壮年专管砍桑,她们昼夜不停的喂起大蚕。县里组织蚕姑代表,前来观摩学习,记得全国养蚕模范赵兰英也来了,她本人是农家女不识字,主动拜陆姑娘为师,虚心学经验,后来在养蚕实践中,发明创造了水桑养蚕法,提高了全县蚕茧产量。
江南蚕姑,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远离家乡,外援来我们临朐发展养蚕事业,把宝贵的青春时光献给了我县人民,这种奉献精神,值得赞扬。陆可永在我县养蚕事业中,贡献突出,被称为优秀蚕姑,评为省人大代表。当时的潍坊日报著名记者吕熙祥,为她专门写过长篇通讯,登上《人民日报》,大加表扬。她已是90岁高龄的人了,居于县人民医院儿子家中。我对她的印象极深,每次去医院都带一本自己创作的书,让他儿子转赠予她,以加深友情,祝她键康长寿。记得我曾专门写过一首赞江南蚕姑的诗:
写给江南来的养蚕姑娘
南方的凤凰鸟
飞进沂蒙的蚕乡
亮闪闪的银丝啊
拴住了江南的姑娘
姑娘的新居安在哪
夜伴蚕眠梦更香
三年风雨润歌喉
江南话变成沂蒙腔
新枝抽芽知多少
东坡西岭载满桑
青青桑叶清泉洗
蚕儿白胖抽丝长
桑海铺开理想图
银茧涌起雪花浪
丰收喜讯传沂蒙
不是苏杭胜苏杭
(原载1980年《山东文学》第二期)
本文地址:我熟识的江南蚕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