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投稿要敢见“大人物”
我们写出稿子来,想投到哪家报刊发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绝大多数作者,尤其是初学写稿者 投稿缺乏勇气和胆量,觉得自己写不出好稿子来,发给一些小报小刊或网络,采用一下就不错了,就挺满足了。可这种保守的投稿法,往往造成一辈子写不出有影响的稿件来,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永远做不了名家,写不出赫赫有名的代表作来。
我开始写作阶段,因工作和写作水平关系,写出的作品都是短小的,甚至是填报缝的稿件。在写作上,不愿放开手脚,小打小闹发表点就不错了。直至到了担任新闻秘书、县委报道组长,有了艰巨任务压在肩头,写作展不开不行了,与报刊社打交道多了,逐渐摸到了写稿的门道,写出一篇重要稿件来,要敢于交给“大人物”。我所指的是权威人物,报刊社一级一个水平,说了算的是主编,有老资格的主任编辑,故要把稿件递到权威人手里,这样就能采用块而好。上世纪70年代初,嵩山水库成为全国水利典型,我在县里负责新闻,这个大典型的报道,无意落在我的肩上。一般性的投稿肯定不行,我便直接走进大众日报农业部,同部主任李芳木商讨此事。他就是大众日报的一个权威,写社论的一把手,同他研究确定,一个版的水库建设稿,由我负责组写,另外联系农村大众派老编辑郝宪彬,去组写一版水库人物。我们费了十几天功夫,我带领一个采访小组去水库工地,住帐篷和民工生活在一起,写出了5000多字的典型稿件,经大众日报老编辑周炳山精心编辑,配上大幅照片,在大众日报三版发了出来,同日在二版发了水库典型人物事迹,发稿的规模之大,在全省、全国引起反响。这个水库建设大搞,如果我无勇气,直接同权威人物李芳木见面商讨。也许发表的不会这么好。
还有县里的几篇重要稿件,都是敢于投大刊重刊,而造成影响的。1、一篇小稿《要增产就要舍得多投资》,我异想天开的主张发到那个年代的《红旗》杂志,想不到被采用出来,省里《学习月刊》转发了,书名通讯员调到省府工作。2、1976年毛主席逝世追悼会开过,我组织立即写了继承毛主席遗志的稿件,很快被《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发出。3、1993年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来我县视察工作,我把《天下石砚数红丝》《临朐县葫芦文化》两篇稿子交给他,回京后都在人民日报副刊相继发表了。
在个人文学创作方面,也有这样的体会,要敢于见说了算的文学界“大人物”。只要稿子写得好,直接寄发副刊负责人,会用稿快而好。我在人民日报的用稿,上海文汇报的用稿,天津《散文》的用稿,都得于这样的好处。
我们写新闻稿和文学创作稿,都是为宣传县里工作的光明正大的行为,所以要把心胸敞开,敢于给“大人物”“权威”及说了算的人投稿,这是为了事业,是为人民做贡献的表现。
本文地址:田园进行曲——投稿要敢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