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文学创作

忆起当年“打夜班”

文章来源:用户投稿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4-12-17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在我的人生岁月中,曾经打过几十年夜班。1966年,我被调入县委办公室担任新闻秘书,就开始经常打夜班。那时的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马连礼,对办公室工作抓的特紧。要求早点起床,他带头打扫卫生,我们几个单身汉听到扫帚响,就急忙起床一块干。中午从来不睡午觉,晚上打夜班至12点,成了工作的家常便饭。在县委大院几十个部门中,晚上熄灯最晚的就是办公室和县委报道组。1970年我被调入县委宣传部担任县委报道组长,负责全县新闻报道工作,也天天打夜班,白天下乡采访,晚上灯下写稿,第二天发往报刊社。天天如此,这夜班打了三十年之久,创出了工作业绩突出,新闻报道工作全省名列第一,到过许多县、市介绍过先进经验。

那些年代,我在县里主要部门工作,成天忙碌不在话下。在办公室工作时,负责全县新闻报道工作,责任重大,那时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浪高过一浪,必须迅速多写稿件,特别遇上县委、县府重大新闻,就要马不停蹄地进行写稿,通宵夜班的情况很多,记得有一次夜里三点,领导安排去石油机械厂开座谈会,结束时天就亮了,接着上班工作。抓学《毛选》典型,营子公社曾家洼有个名叫曾宪增的青年,为公牺牲了,领导安排写这个典型,一遍一遍深入座谈和修改,费了将近一个月的功夫。后来总算成功,在全县打响了这个典型。70年代前,县委报道组设在办公室,又要写新闻,又要写典型材料,还办着一张不定期出版的《跃进战报》,,由我担任主编,忙得不可开交,只能多打夜班。有一段时间,县委设了个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所有秘书都要写典型材料,夜班期间到11点,招待所送饭,我们都吃夜餐。那几年也确实出工作成就,李家庄学毛著成了全国典型,党的建设工作也成了中央典型,县委书记多次去参加座谈会,介绍经验。看来,工作是人干出来的,多打夜班有着辉煌成果。

1970年,我去宣传部工作后,带领四五名报道组成员,也是天天晚上打夜班,去昌乐县学习办通讯员学习班经验,回来我县也办了起来,一期参加四五名基层通讯员,安排在县招待所食宿,发着生活费,由报道组成员轮流带队下乡采访,晚上回来就打夜班写稿。曾经很长时间设过《小编辑部》,让全县通讯员写的稿件,都送来县报道组,由我挑出好的分给报道组成员修改,然后发往报刊社,稿件的命中率提高了很多。我带头修改,铺下复写纸一遍成功,基本上每晚上改一篇,达到98%采用率。那几年省里的《大众日报》,每周用我县稿件四篇以上,是各县中用稿最多的,有的通讯员写稿质量提高很快,涌现出20多名能在《人民日报》发稿,有的篇幅达半个版。打夜班说明一个问题,只要功夫深钢梁磨成针,费时间下功夫,就能干出工作成绩来。

在我在职工作的年代,我从事的文学创作,一直未因工作繁忙而停,想来也是打夜班和积累零碎时间,创出了一生的文学成就。工作期间难得休闲,有时晚上叫回家看看,就是回到家,我也无空清闲,坚持在小煤油灯下写作,常常到夜深写一组诗或一篇散文,第二天发稿。在机关打夜班期间,同后来担任副部长分管文化工祚有关,晚上去礼堂、影院审查节目也不闲,构思写作题目,然后抽空写出来。就这样,在职期间出版了5本书《多彩的风》《沂蒙风情》《彩色的乡情》《山韵》《田园情思》,退休后的几十年,我很幸运,打了这么多年夜班,身体没落下多少疾病,继续坚持写作30多年,又出版了书籍30部。看来,工作中打夜班还是大有好处,提高了工作和写作水平,为写更多更好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生中,为故乡和人民做出了一点贡献。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马鞍山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