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有一条曲折的人生路。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路,有的自己能选择,有的却是命运安排。我的一生除了干好工作,坚定的走了一条文学创作的道路。始终没有离开故乡,一直坚持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以写农家小院的人和事,由此扩向社会的内容。我今年已到90岁高龄,写作了67年漫长岁月。当一名作家诗人,是自己最崇高的欲望,坚持一辈子笔耕不辍,毅力坚强,百折不弯,舍去了许多可得利益,虽未成为职业作者,却也取得了应得的成就,回顾总结起来,还能心安理得。
在茫茫创作人群中,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作者年轻时,一般欲望都过高。我也犯过这样的毛病,经几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一些作品,又在较高档次发表。像有的作者一样,认为自己有才华,有写作能力,对一些作者不服气,总觉得比别人写得高出一筹。鉴于这种情况,就创作态度不谦虚,不善于拜师学艺,自己写出作品受到别人批评,不接受,不感激,不认为是帮助。这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为啥没把人生路走好,这就是把自己的本事估得过高,对别人的长处不善于学习。写作也是这样,总有文人相轻的观点,觉得自己比别人写得好。人要有自知之明,谁扒了几碗干饭,众人都知晓。年轻把自己估高了,老来腾达不可能。我自己心里很明白,一个纯粹的农家出身的孩子,想把自己托得太高,是一种妄想。故而说,在写作中要老老老实实做人,取得点滴成绩,要知足心常乐。人到高龄更应该这样,春蚕到老丝方尽,夕阳落山应安心,不满足也无办法了。
人的一生,最难耐的阶段也是高龄时期。人和人不一样,有的进入老年早一些,60多岁就有感觉,有的80多岁了,还和中年一样。我的感觉是接近90岁这几年 ,觉得身体不如前了,慢性病缠身,饮食戒忌的事太多,身体有时不能做主,行动不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朋友的来往越来越少了。日常生活变得清冷和寂寞,怀旧思想严重,对往事频频思念,在写作上容易走老路。我在高龄岁月中,回忆的文章写过几百篇,每逢听到老朋友去世了,就在回忆中难过一阵子 ,血压心率高起来 ,很长时间才能平息。高龄岁月不愿行动,缺乏新鲜写作素材,就一篇篇写回忆录,已出版三本自传,约 60多万字。这倒是自我安慰的好法子。
正确发挥已有的爱好 ,能够养育晚年的好心态,高龄晚年坚持文学创作,这是养生和控制老年病的良法。对一般人来说,到了90岁高龄,写作就相当吃力了,或手颤臂麻,根本无法握笔写作。我因一生不住练笔,从未停顿过,故而高龄阶段照常写作不停,还有个把小时书写千字的速度,电脑打字还能适应。在这里我劝告我的诗文之友,在工作期间或退休晚年期间,千万不要搁笔不动,一定要天天坚持撰文,日日打字,经常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这个行为我觉得是人衰老慢的灵丹妙药。停了笔无所事事了,生活变得清冷寂寞,慢性病也容易活跃起来,闹得人岁月难熬,日子就不好过了。这一老人高龄之路,我觉得是珍贵的宝典,有这样一种爱好,比家有万贯还珍贵,比有专职护理医生还得妥。我说的这件事,有很多原来写作的人不相信,结果把过去的写作能力,全都丢失,只得老老实实受高龄难言之隐的折磨,甚至促成早逝。不能这样做,半生创作努力的成果,化为云烟,没有东西流传后代,也是很大的遗憾。我的诗文朋友们,不要在睡梦中迷糊了,赶快觉醒吧,它能给你带来高龄晚年的幸福。
人的一生,学到老,写到老,贡献到老,这是人活一辈子的辉煌轨迹。高龄继续挥笔写作,把人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流传于后世。一个人的贡献不能光看年轻阶段的成就,也要看老年发挥余热的光芒。30年的工作成就,同六七十年干出的业绩,在贡献上应是翻倍。在历史上留下几本名著,让人们一代代流传,一代代阅读下去,这贡献到底有多大。一些人拼搏一生,只为赚钱解决吃和穿,这与留下人生的发明创造,思想真理,差距有多大。人的大脑是装满智慧的宝葫芦,从年轻到高龄不住地挖掘,越来越灵活,还能创造奇迹,运用好了不痴呆,有利于全身健康。到了高领能够做到这样,重要的条件是不停笔,保持头脑的清醒。我进入八十岁行列以来,,坚持天天写作,十年时间出版了十几本书,约300万字.这就是不停笔挖到的珍宝,也是晚年特有的贡献。
本文地址:要寻求老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