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文学创作

传承弘扬冯惟敏的农家情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3-10-30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冯惟敏 农家情

我的祖辈冯惟敏,明末著名的散曲大家。多年来,我就学习他的散曲风格和做人的崇高品德。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一直研究传承他同情农家,写乡情作品。从50年代末开始写乡情诗,先写古体诗,到了80年代初改写新诗,始终传承他的朴实文风,散曲风韵。出过5本诗集之后,挑选了写农家、写乡情,突出的300余首,出版了一本《冯惟敏传承诗选》,也是继2015年评为潍坊市冯惟敏传说传承人的一本诗集,也是继承弘扬冯惟敏作品风韵最早结下的成果。

冯惟敏明穆宗隆庆六年,弃官归隐,寄情山水,终老田园。他回到冶源老龙湾畔的故居,同家乡的父老乡亲过起艰苦的农家生活,实践着他的人生意愿。在散曲中写下这样的语句:“也不求世上千钟禄,也不羡床头万贯财,但愿年年岁岁人常在。受用些粗衣淡饭,准备些细米干柴。”这几句话,我觉得充分表达出了他的农家清,也体现了他爱民的人生观。在老龙湾南岸,江南亭竹林深处,有一间茅屋,至今保持完好。据说这是冯惟敏的厨房,也是待客之处。在这里做的饭菜无疑是庄户饭,不会有山珍海味,故而我写了一首诗赞颂:

竹荫小屋

心灵纯净

必爱竹之清韵

一间小茅屋

临湖伴竹荫

这就是冯惟敏晚年家园

在此消受凡尘

酝酿出一首首散曲

抒发真情的农家心音

静听着绿叶摇曳絮语

尝几片屋畔生长的淡笋

同老妻沽酒赏月

是他最美落叶归根

冯惟敏的晚年,确有同农家的亲情,经常去亲朋好友家体察民情,同父老乡亲心贴心,关心着他们的疾苦,年年的收成如何,倾听农家的心声,有着共命运的呼唤。如他在《喜晴》中写道:“阴云万里无,积雨千山度,拯群生脱离了泥涂。青天岂有绝人路,赤日还为救命符。沽酒处,三壶两壶,眼见的乐陶陶醉倒了老农夫”。农家生活中的晴雨、苦乐、穷富、灾难,他都放在心上,以散曲发出呼声。他所处的是旧年代,对当时官府有不满话语。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是新时代,学其散曲,写出的诗都是颂歌,这与所处年代有关,我小时家乡遇天灾人祸,闯了关东,险些没了命,多亏共产党八路军解放了家乡,我死里逃生回到老家,土地改革后过上了幸福日子,上出学来当了干部,我的美好一生,是党给的,自己又是共产党员,在写农村乡情诗中,当然要写党领导下的农村新变化,党的好政策给予的幸福生活。不过我的作品内容,也如冯惟敏的写作,重点在写农家情,反映当今农家的幸福生活面貌。这是我一生创作的大方向,也是学冯惟敏写乡情的主要特点。

时代不断前进,农村不断出现新变化,写农家情的作品有着广阔天地,会永远写不完。我将继承祖辈冯惟敏的散曲风格,争取写出反映农村题材的好作品来。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潍坊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