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岁就写乡土诗,今年87岁了仍然在写。从写民歌着手,逐渐变为写新诗,并以写短诗为主。在较长的岁月里,约计写诗一万首,出版过9本诗集。我写乡土诗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明代写散曲第一大作手先辈冯惟敏影响,学习继承他的写作思想,创作风格,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不停顿的写诗向报刊杂志投稿,年岁多了慢慢形成了自己乡土诗的特点,在诗坛滋生了诗人的声誉,被称为“农家小院”的代表。
我写乡土诗,生活来自故乡山水、村庄小院的细细观察体验中。因年轻时教学沂山东麓小山村,接触的是山里人的生活,后来调到县里机关工作,也是经常下乡蹲点,更加热悉农家生活,这变成了写乡土诗的生活来源。我和先辈冯惟敏,都十分热爱家乡,愿同乡亲们同甘共苦,反映他们的心声。惟敏早早归故里,隐居老龙湾畔绿竹丛中,过农家生活,日常活动常在自家和亲朋小院中,吃得是小院里自种的瓜豆菜,养生靠庄户饭。我同他在感受生活上一样,把农家小院当作人生乐园,久住更觉舒适幸福。在这理想的美好的地方,很适于撰写乡土诗,也能把乡土诗写出味道来。如他在《喜雨》一首中,写道:“都开吧,乔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这乡情散曲,写农家生活可说达到了高水平。没有细致观察,很难写出这么精彩的句子来。我喜欢同惟敏一样,享受农家小院的生活,对那个绿荫葫芦棚小院特别感兴趣,愿在棚下乘凉、用餐、写作,常常一待大半天,坐着石凳,就着石桌,写起诗来什么都忘了,我一生写得乡土诗,基本都是在这里写出来的。我喜爱惟敏的乡土诗,也喜欢他写的农家生活,这样的小诗我写过几千首。登在《人民日报》上的:
夏夜
赤裸裸的
脊背的小溪
流淌着蝉儿的絮语
乘凉的女人
摇曳着的芭蕉扇
把喜悦扇进孩子的梦里
葫芦棚上
那只大肚蝈蝈
在同漏下叶缝的星星
讲述夏天的故事
我觉得这样的小诗,就是乡土诗群星中的亮点之星。诗虽短,来自小院生活深处,可说是乡土诗中的经典之作。我的人生境遇,成长过程中的人生收获,为我提供了写乡土诗的条件。在潍坊评选冯惟敏传说传承人时,评委会负责人说,评你当之无愧,我们成天读你的作品呢。这种结果是怎样诞生的,我觉得是学习继承冯维敏散曲小令,获得的辉煌收获。
本文地址:乡土诗创作探讨 二 我为什么写乡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