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干会”是有县、公社、生产大队参加的三级干部大会,后来变成了县、乡镇、村也是一样的大会。这是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大会,全县参加人数几百最多上千,早先自带行李进城住宿,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进城住宾馆、饭店。以县招待所的条件最好,各公社要轮流住。这个会一般定在腊月开,县里总结一年的农业生产,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作报告,由农村工作部部长汇报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县里对这个大会非常重视。要有领导分工拿出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要提前建立一个庞大的会议班子,有的准备领导报告,有的筹备安排食宿,还有一个专门写典型材料的班子。有的年份经济情况不理想,也要压紧其他方面,舍得花钱把这个会开好。那些年份,县里工业很少,农业是发展经济的重点,故而是县里工作的第一要务。
开三干会的那些年代 ,我先在县政府人事科工作,后调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了不长时间,1966年3月去大众日报培训,回来担任了县委新闻秘书,1970年初调入县委宣传部干报道组长,1976年开始任副部长兼文联主席。从行业上看,是专门玩笔杆子的,故县里召开三干会,我都参与材料班子工作,有的年份专管总结典型材料,任务十分艰巨,要分工提前到典型单位,进行座谈访问,有时一住好几天。我就曾到杨家河公社巨家沟大队,写过愚公移山,劈山修路的材料,也曾写过华东劳模赵永太的典型事迹,整理修改过全国养蚕模范赵兰英的事迹。县里领导特别重视会议典型,有的亲自参与其事,要把每个典型念给他听,听后提出修改意见,记得有不少典型过不了关,接连修改三四遍。我们常常连续打夜班整理修改,二次三次去村座谈的也不少。直到会议拿出一天发言,我们才松了一口气,深入到发言后讨论小组,去搜集情况,写出简报,打字印刷后,发到入会单位。参加三干会的除下边来的,县里大部分机关干部要听报告,时常到一千多人,一般在县府大礼堂或影院召开,,有时人多了设分会场,领导讲话大喇叭开放,声势浩大,千家万户都能听到领导讲话。有一次在一中广场开了个万人大会。
我在宣传部期间,县里开三干会要我担任宣传组长,任务十分重大,发动机关单位张贴过路标语,安排会场舞台,发戏票、电影票,让入会人员参加晚会。这些事又累又麻烦,文革刚过的年份,封闭的电影、戏剧开放,要票的人太多,发票成了难题,我和管票的人员,要藏在偏僻单位分票,实在难办。开会期间,与会人员按时就餐,吃的不错,多数农村来的七八个人一桌,菜肴丰盛,有时供啤酒,要比在家吃的好得多。我们工作人员没时间回家就餐,也随着进餐厅吃,吃完速速去会场管护,不管节目如何,都要坚持下来,让领导满意。
发展农业是基本国策,开三干会是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人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觉得当年,每年开一次三干会,还是很有必要的。工业需要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不要忘了无论哪一个行业,都要吃饱饭才能干,我们应该记住缺了粮食的困难滋味。农业不断发展,才能做到国富民强,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地址:往日的“三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