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悠悠往事

新闻工作三十年之十三——创作与热拍电视剧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3-05-08 15:15:19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创作 电视剧

13. 创作与热拍电视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县成为文化模范县、小戏之乡。我从1970年由县委办调入宣传部,先任报道组长,到1976年任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一直分管新闻和文化工作。那时,我县文化工作,尤其是文学创作,在省、市名列前茅。小戏创作和拍电视剧,在全省发展最快,搞得很红火,引起中央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作为群众文化的点,抓出了显著成果,曾一度两次晋京展览,造成很大影响。

因我分管文化,经常同县文化局一起,接待上级来人,研究创作题目,共同修改剧本。当时,县里只有一个剧团,排练出新节目,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张耀堂、文化局长刘玉泽和我,三天两头观看审查节目。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马连礼,也热上了小戏,凡有新剧目面世,都亲自观看演出,而后召集人进行修改。我记得文化局创作室主任冯益汉,写得大戏《元丰行》在大礼堂彩排之后,他亲自主持讨论,一直研究到夜里3点,安排招待所给大家做了夜餐。因为他对小戏之乡的工作抓得好,写出的剧本多,被称为临朐的“小戏乡长”。到了1986年之后,我县的小戏创作和拍电视剧,出现了澎湃的热潮,有几个剧目在全国上演,轰动很大。

我县的电视剧创作和热拍电视剧,在全国和省、市有目共睹。我在宣传部分管新闻,有着便利条件,宣传报道非常及时。1987年10月1日《大众日报》、1987年10月27日省里的《宣传工作通讯》、1988年3月5日《农村大众》报,1988年9月27日《潍坊日报》,都登载了我写的报道,内容是:被誉为‘小戏之乡’的临朐县,近年在戏剧创作方面,适应改革新形势,冲出舞台走向屏幕,攀上了电视剧创作的新台阶。全县已创作出电视剧本100多部,被省、市电视台拍成播放的有电视连续剧《李逵》(6集)、电视剧《山胖子》《借媳妇》《挪界石》等,共7部。其中《借媳妇》在全国农民戏剧创作评奖中获2等奖,《李逵》在全省戏剧电视剧评奖中获1等奖。我县的电视剧创作,数量之多,效果之好,在全省县级数首位。

一个不很富裕的山区县,文化事业这么发达,出资拍出这么多电视剧,不是轻而易举的,是经历了艰难的奋斗过程,以我的回顾体会,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亲自抓。对拍电视剧有希望的剧本,主要领导都参加审阅,除分管文化的县长靠着外,县委书记、县长过问,办公室主任当开路先锋,评审、解决经费都亲自抓,宣传部、文化局对重点电视剧要组成班子亲自靠。

2.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的队伍。以县文联、县创作室为中心,吸收了20余名作者,常年坚持写电视剧。县创作室负责人冯益汉,已写出电视剧本10部,拍成3部,还有几部长剧待拍。创作骨干尹文良,继拍成《借媳妇》之后,又写出了《娶媳妇》等几部很有价值的电视剧。

3.发挥集体创作智慧。拍电视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当发现“苗苗”时,我们便集体讨论,共同修改,并为成功者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4.把县里剧团变成电视剧实验基地。作者写出好的电视剧本,先在吕剧团排练演出,取得成功后,再请电视台拍摄。

县里的分管副县长、文化局长和我,都高度重视拍电视剧,做到了热情接待文化电视来的领导和名人。省广播电视厅分管电视剧的副厅长滕敬德,多次来临朐,我们具体靠上,同他研究拍摄问题,我还多次陪他游览石门坊红叶、老龙湾、沂山等景点,对拍电视剧的业务人员,我们都出面接待,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解决拍摄的需要。拍《山胖子》《挪界石》,我都靠得很紧,几乎天天到现场。文联副主席王鑫在拍摄中,一直当道具员,受了不少了累。要拍一部好电视剧,领导重视支持和有一帮子热心人,是关键问题。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潍坊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