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苦难的人生,六岁那年,家乡遇到天灾人祸,成了“无人区”,父亲带领全家闯了关东。我曾两次患重病,而又得到新生。1945年,共产党解放了家乡,有了明亮的天,土地改革,分得田地,生活有了保障,爷爷供我上出学来,分配山区当了教员,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生活。
从20岁,我在工作之余爱上了文学创作,诞生了想当作家诗人的美梦。开始认为,创作是件很神秘的事,没有遥远的梦想,只要写写小稿、小诗、小散文,能够变成铅字就万幸了。我在教学期间写作,既写文学稿,又写新闻稿,开始在报刊上不断登载,逐渐的有了一些名声。那个时代县机关缺乏笔杆子,想不到1963年,我被调到县人事科当了秘书。遇上搞社会主义教育,被选去海洋县县委书记蹲点村,当了一名工作人员。后来又到胶县搞社教,领导让我去大众日报社参加了新闻培训班三个月,回县委安排当了县委新闻秘书,1970年去县委宣传部担任县委报道组长,1976年提升为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到了1993年机构改革离岗,1997年退休。就这样如做梦一样,走进了晚年时期。一生虽未取得大的成就和做出大的贡献,自己觉得也是比较理想的一生。
我热爱文学创作,可说是铁了心。自己虽然担负着新闻文化繁忙的工作,但再累也坚持文学创作,新闻报道创出全省名列前茅的业绩,业余创作靠抽空拼搏而写,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制,我配合了这一时代精神,突出写了农村的新变化,突击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大批诗文,《人民日报》、《文汇报》天津《散文》,都登了很多有影响的散文。在诗歌方面抓住家庭承包制出现的新气象,写出了闪烁着时代光彩的短诗,如1981年在《星星》诗刊发表的组诗《醒了的山村》,有著名平论家在全国发表评论赞扬,在省里评为1981年山东文学创作奖,《春天的花轿》一首在全国田园诗大赛中获奖。这首诗写道:
四方方的小院落
顶着一片花织的云彩
像台娶亲的花轿
飘在春天的绿海
梧桐花铺展紫红的轿檐
柳条儿扯上翡翠的绸带
刺槐花垂挂闪光的珍珠
玫瑰花把金丝门帘巧裁
花轿 春天的花轿
春风从寒冬里抬进门坎儿
落花的细雨是新娘的笑声
似望见金娃娃向她走来
反映农家生活新气象的小诗《鸡雏》,《星星》诗刊发表后,刊物在创刊30周年,又一次精品诗重发一遍。中国乡土协会会长苗得雨编辑的《中国百家乡土诗选》选入,199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又同建国后很多名诗人一起选载,是我写诗以来,发表档次最高的一首。
我是从农家门里走出的孩子,老辈里没个识字的,所以我自知没有多少天才智慧,故而在文学道路上没有很高的追求,原先也没有出版个人书籍的想法。直到八十年代,我的诗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写农村生活有些特色,在朋友的鼓励下,才有了出版个人书籍的欲望。与人合集的诗集《多彩的风》,是出版社列入计划的书籍,个人没有承担任何费用。自己写的农家小诗,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为出诗集增添了信心,又被誉为“农家小院派”代表。也就在连续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不少发表过的诗,渐次开始出版诗集,到现在已出版10本。因自己成了真正的乡土诗人,对农家生活熟悉,写乡情散文有优势,于是就大写而特写起来,天津《散文》登载了30多篇,《人民日报》采用20多篇,《散文选刊》竟然选载了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山乡新鱼歌》,由于写散文掌握的素材的多,写的也多,就连连续续出版散文集,到现在已出版了25部,同诗集共800余万字。尤其到了晚年,身体尚可,写作劲头不减,平日与养生结合,写作的速度很快,常常一年出版两本集子。这成绩的取得,是党的关怀支持,儿女孝敬,朋友帮助的结果。
回顾一生,我觉得是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是党的雨露滋润的一生,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做得是一场春花绽放的美梦。深感自己这个未曾离乡的儿子,受到故乡长期养育的文学作者,也为故乡力所能及的发挥了仅有的才华,做了微不足道的贡献。到了高龄晚年,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文地址:人生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