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文学创作

文好在于“神”

文章来源:用户投稿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4-12-27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我写了一辈子诗和散文,怎样算写得好,达到了精美程度。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是洋洋万言,不是句子多么流畅,也不是写得难懂,让读者读起来费解。经长期的动笔、锤炼、琢磨,直到好文精美的顶点,是写出内含的“神”来。不管是诗还是散文,也不论长和短,读了之后给人以新启发,开人心窍的触动,也就是说能够感化人生的主题思想。

原先,我在写作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写诗老犯淡薄的毛病,许多编辑好友来信说,你写的诗表面化的东西多,缺乏深度。也有的说,你写的诗,诗眼的含意不够深远。这些教导,都切中了我写诗的要害,慢慢有了改变,才能在报刊上开始发表。后来,我反复读了唐宋诗词,受到深刻的启示,写诗才有所醒悟。如“欲从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流传久远的原因,就是有着深刻的含意,不仅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是让人进一步理解人生的立足点要高,胸怀宽阔,才能看事长远,说明人活一世,必须有长远的眼光,眼光就是本事,就是做事的高水平。还有两句古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诗意有多深,此一句话不只千斤重,而是与外出人有生命关系的嘱托。这句诗能震动无数人的心灵,故而诗意流传百年,人们都深深记着忘不了。这诗的魅力是什么?就是写出了诗的“神”。

我觉得写散文也是这样,不在篇幅长短,不在言辞多么奥妙,而在于普通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如诗祖臧克家的名言:“不要忘记山水的神韵”“写出故乡的真魂”,这就是说,诗的“神韵”,故乡的真魂,就是诗的主题思想,写不出这样的“诗眼”来,诗意就淡了,就是无“神”了。好散文写出“神”来更重要,能不能启发人教育人,就在于“神”。阳朔的《香山红叶》,去游览时,枫叶还不太红,显得特点不明显,可是陪他游山的老人,一生守护着山林,一腔热血染红了枫叶,他说:“游览整个山的红叶,使我最受感动的就是这位老人,他才是一片真正的红叶啊!”这就是整篇散文的“神”,这一巧妙的点题,表达了教育人的意义,就在于写出这一神韵。

在撰文中,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写得生活具体细致,看了觉得热闹,有着强烈的故事性,语言流畅生动,拽文有风骚,但未写出“神”来,就不能算好散文。我写过一首散文诗《她,一座壮丽的桥》,写了一位深山的女教师,背孩子过河上学的故事,高尚的道德品质,最后一段我这样写:“山乡的孩子们,沿着这座桥,走向欢乐的校园,走向播种知识的课堂,走向家长的企盼,走向光辉的理想和未来。在山乡有许许多多这样壮观的桥啊,像一道道彩虹,闪在孩子的明眸里,架在山民玫瑰色的希望里。”(1988年1月12日载《农民日报》)。

这首散文诗,把山区女教师比作学生过何的桥,本身形象生动,又写出了来来回回的情景,由这座桥联系好多方面,总的来说是培养孩子成国家栋梁的桥,内涵的意义非常深远,这就写出了这首散文诗的“神”,成为一篇精美作品。

如今众多作者写的散文,包括我自己写的在内,有好多写来写去没写出“神”来,写山写水写景,表面的东西写得多,内涵的东西太单薄。有的只是写了些单纯的景致,同自己眼睛看的,摄影师拍的,基本一样,到底使人们有什么收获,交待不出来。1987年3月,我在天津《散文》登了一篇《老农的野餐》,写的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富裕了的扬眉吐气的欢乐情景,写了一帮子老农在风景秀美的山里吃野餐、跳舞、唱戏,求乐的场面。我在文中这样写道:“啊,一顿别有风味的野餐,一顿解放老脑筋的野餐,一顿当代农民展现风流的野餐,一顿终生难忘的铭刻心坎的野餐啊!”这野餐,不是偶然而得的,是从他们新盖的大楼顶上溜来的,是从高高的电视天线上流来的,是从大城市的公园里延伸来的。将会像四季飘香的鲜花,一朵比一朵开的更加艳丽。”这篇散文,写出了新时代,在党的好政策感召下,老农的狂欢场面,也就写出了新时代老农的“神”,能够成为一篇精美散文,原因就在这里。

精美的诗文,来自作者的精气神,文章是作者写作水平的体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有神韵,有追求,有美好的希望,方能手中的笔写出“神”来。所以说,要写好文,就要修身养性,提高真正的写作水平,写出有“神”的文章来。

本文地址:文好在于“神”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天津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忆农家办年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