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文学创作

我与小院散文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 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3-11-07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小院 散文

农家小院是我故家,我生在小院,成长在小院。我的前辈都是不识字的农民,我是地地道道庄户孩子。他们培养我上出学来,偏偏爱上了文学创作,尤爱诗歌和散文,一辈子实践着这两种体裁。已出版21部散文集,大约有七千篇,其中写小院的散文,占了大多数。我几乎一辈子生活在小院,对小院有着深厚情缘,对小院的生活熟悉,我写作当然要从小院开始,20岁学创作,就爱上了诗歌,我曾称小院是诗窝窝,写起散文之后,又称之为散文的海湾。我的文学创作就从小院腾飞,在文坛被称为“农家小院派代表”,我觉得这个称谓对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小院是乡情生活之源,更是写散文的最充盈的源泉。因我长期生活在小院里,对于小院牵连的事情熟悉得很。小院房舍、院落围墙、门楼,都深印我心,有着朴素美的形象。小院的瓜豆菜,院墙上的扁豆,绿藤牵动着碧叶,叶缝里绽开着白花花、紫花花,结下一嘟噜一嘟噜红扁豆、绿扁豆,给美丽的小院套上彩色的花环。我曾在一首散文诗中,这样写:“篱笆给农舍织件格子褂,扁豆扯起一条条花线,缀上红的、白的、紫的蝴蝶。”小院中的葫芦棚,是我家的歇凉处、露天饭场,是我的绿茵书斋,我在棚下安一小桌,泡上一壶大叶茶,喝上几碗诗神就来了,小小茶壶流出上万首农家小诗,在省、全国获奖的诗,编入高档诗选的诗,可说都是在这里写出来的。小院中的葫芦棚也是我写散文的园地,写出的《二叔的葫芦院》(原载中国花卉报)《葫芦棚》(原载1986年8月《散文》月刊),《葫芦花开了》(原载青岛日报)《奶奶的葫芦》(1990年2月10日载中国农金报)《农家的葫芦架》(原载中国食品报)《梦中的葫芦棚》(2017年10月载《风筝都》)等十几篇。在我写的小院散文中,葫芦棚不但是我的写作园地,也是俺家的餐厅、奶奶、母亲、妻子、做衣服、纳鞋底、绣花的地方,是会友的场所,看电视、听收音机、唱歌等的娱乐场所。葫芦棚就是我家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全家人谈论村里发生的事情,指导孩子学习、老人讲故事等,都在这里。

农家小院对我来说,能写散文的素材丰富多彩。院中的瓜豆菜、花草、树木、鸡狗鹅鸭,全能激发我的感情,写出长长短短的散文。天生就是个乡土作者,小院就是我写作的宝葫芦,要写什么有什么 ,在我写的小院散文中,带“小院”二字的题目就有一大串,《花木小院》(原载山东文学)《故家小院》(原载青岛文学)《故乡那个扁豆小院》(原载散文百家)《丝瓜小院》(原载东方烟草报《青石小院》(原载农民日报),还有《小院馍房》《小院黄昏》《小院秋雨》《小院红杏》《小院听虫》《小院金秋》《小院绿荫》等,约30多篇。自己觉得写得较好的小院散文,还有《梧桐树下的小屋》(1996.1.13载联合日报)《母亲品茶》(载读者乡土人文版)《金色的榆钱》《小蚕姑》(原载人民日报)等,共千篇之多。我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小院散文?一是我热爱小院,平日善于观察小院的生活,以其为写作亮点,牵动我的想象力,不断地诞生灵感,跳出新题目,迅速就把它写出来;二是小院里的新鲜食物、新的变化,自然的跳进我的眼帘,幻变出新的题目,很快就写出来。小院不是静止的,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伴着时代的感召而出现新事物,自己天天在写作,在细致地观察生活,那么小院的珍珠不断往外蹦,我也时刻进行捕捉,也就不断地变成散文,投寄发表,集成书籍,成为一生的创作成就。

小院不是孤立的,它是组成整个社会的细胞,同青山绿水、田园、村庄,都生存于大地上,如此一来,小院散文同它们密切关联,邻舍百家、亲戚朋友,社会上所有的人和事都有密切联系。故而我写的不少小院散文 ,都和外界相融一起的。如写得《小桥流水人家》包含春、夏、秋、冬四章,就从小院写到村庄大街,牵扯到河畔垂柳,流水中的鸟儿,浮水鹅鸭等。写小院中的人物,更是牵连山南海北的关系网络,因而写小院需要全面的生活知识知之多多,也就有写不完的散文了。有的文友说我写小院,有着写不完的题材,新鲜的作品,并且做到不重复,有新鲜感。我也有这样的体验,小院的诗文是永远写不完的,随着时代变化,人类的前进,大量产生新的写作素材,只要作者不停地观察,不停地创作,就永远流淌诗文的浪花。

本文地址:我与小院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青岛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练笔多写散文诗
我写乡情散文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