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文学创作

一生写作养神韵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2-09-21 11:59:34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写作 神韵

写作是沉重的劳动,很多人提笔就愁,小小笔杆拿不动,还不如肩挑百斤路上行。可是,干什么也是熟能生巧,天天练写作,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觉得轻松了。我从20岁开始写作,已练了68年之多了,写起来已经没有愁情,不写倒觉不舒服,一写就进入快乐天地,头脑清醒起来,千把字的小文轻松愉快的个把小时就能完成。常写了,提笔如有神,成为一种舒缓的劳动,也是养生的最好方式,增进健康的良药。

做什么事,都有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我初学写作时,认为自己是个庄户孩子,老辈里没个识字的,自己虽爱上了这一行,却觉得笨手笨脑无天才,肯定写不出好文章来。当时,我心里有一种很美的期盼,哪怕自己写四句诗,能变成铅字就不亦乐乎。读了诗人作家的作品,受到启发后,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人物,非常神秘的人物,社会上最聪明的人物。读了著名的书籍,从心里开始崇拜这些人,脑海里诞生了向他们学习的萌芽,也想学着写点东西,在实践中觉得自己有希望,也要当诗人或作家。上世纪1958年,县里创办了《临朐县报》,并设了文艺园地,我看后激起强烈的写作欲望,便在自己教学的小山村,小小的学校办公室利用休闲时间写起来。正逢临朐人民在我的家乡修冶源水库,星期六回乡探家,看了那壮观场面,便写了第一首诗《水库谣》:“一杆红旗坝上飘,钢筋铁骨筑得牢/哪怕洪水天上来,五湖四海装得了”。想不到寄到报社后,这首诗登出来了。我高兴的心情激荡,欢呼着蹦了高,这就是人生的美好幸运,收获的无价之宝。这证明从事文学创作,自己是有希望的小苗。不是榆木脑袋不开窍,还是有些才华的征召,从此正儿八经的进行写作了。除工作之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继而写出一百多首民歌,登上了《山东青年报》《山东文学》《山东民歌选》,有一首《千万颗笑脸发了红》,还被转载到中央级的《民间文学》,一个劲地写诗歌,磨练了20余年,终于登上了县、市、省的诗坛,成为一名在读者中有印象的诗人。

八九十年代到2010年,这30年是我写作的攻坚阶段,身体强壮和写作热潮的融合,写出大量的作品,在全国不少报刊上发表,《星星》诗刊要我由写古体诗改为写新诗,正遇上农村改革开放,写了很多反映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有代表性的诗与散文。代表作《醒了的山村》在省里获奖,几十篇散文登上了天津《散文》月刊,198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给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多彩的风》,紧接着又出一本散文诗集《彩色的乡情》。这对我的写作鼓舞相当大,1981年1月入川参加了乐山诗会,1985年7月去哈尔滨出席了中国散文诗学会年会,相识了不少全国著名诗人,遇见了大诗人艾青。1989年在伯乐石英先生关怀下,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沂蒙风情》,1991年7月由全国著名诗人苗得雨写总序,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山韵》,2013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冯恩昌散文选集》,30年出版了14部诗文集,。回顾自己的辉煌年代,还是取得了成功。作为一个庄户出身的农村作者,能够以农家小院派代表,基本上走上了全国文坛,还是圆了自己的创作梦,想当诗人作家的愿望,虽未干上专业的,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也算取得了理想的成就。

进入80岁高龄之后,我在创作思想上产生了一些新变化。觉得年龄不饶人,自己确实老了,在事业上应有自知之明,不能继续硬拼了,攀登文学高峰的锐气,不是那么充足了。也想到人虽老,爱好不能放弃,应该继续发热发光,把写作过程中,注进养生的成分。以写作当做“休闲不闲”的方式,轻松愉快的进行写作,把写作活动变成健身活动,视为抚慰心理平静的良药,坚持天天写下去,要做到无任何压力,写作全由自己支配,没有丝毫任务感。在写作的要求上,不再攻关,不再攀登文学高峰,也不是停笔休歇,而是在快乐写作过程中,放松筋骨,抒发豪情,以美文美诗养育生活的神韵。事有凑巧,我进入老年行列,儿子也离岗休闲,于是乎三天两头开车拉着游山玩水。近十年来,走进县境南部山区,观自然风光,看村庄田园变化,穿越观察了百多个面貌焕然一新的村庄,欣赏体察了200多个景点。白天坐车绕山过村,搜集素材,回城速速写作,常常一天写一组诗,或一篇短散文,起好草打电脑,当天完成接着发稿,几乎每天有采用消息传来。晚年的这一活动,有动有静,对健康有着极大促进作用。我深感老人晚年不能闲,一定要动,活动活动,不动不活,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晚年这样写作,不但对故乡加深热爱,并做贡献。对临朐沂蒙山乡,触景生情,多有感受,觉得养育自己的家乡,太壮观而美丽了,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大花园,青山绿水,秀丽家园,村庄如仙居之境,道路似银网,四通八达,各种车辆如珍珠闪光,行云流水一般。深入山区体验生活,行动是慢节奏,累了小歇,饿了路边小店吃点野味饭菜,吃着清淡,吃后肚里舒适,一天转几个山头,看几个村庄,新的感觉颇多,常常蹦出一串灵感,回家休息一会,伴着激情,顺水推舟的写出来。

这种游山玩水,玩中寻趣的生活方式,经十几年的生活积累,硕果累累,收获不小,出版了4本诗集,8本散文集。在集中反映县境山区新变化的同时,还写了40多万字的两本自传,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较全面的记录,对所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整个人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出版的诗文集,这十年达到了300多万字,倾情写的家乡,整个县境的新貌新变化,例如《山水临朐游记》一本,几乎把我县的自然景观、著名景点全写出来了,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导游书籍。散文集《沂蒙新画卷》,以将近500个页码,200多篇散文近40万字的规模,写了沂蒙山乡的风光,本县人文景观的大量闪光的亮点,可以说给临朐这个大花园绘了一部新画卷。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出版的《小院新语》一书,用30多万字,着重评价了本县优秀作者的作品,较全面的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成就,展示了我县文坛的风貌,促进了广大临朐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这是自己晚年的美好期盼,个人创作比较圆满的划了句号,在身体尚可、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我县文坛的将来洒点余热,做点有益的贡献。这一行动,受到了多数作者赞扬,我也很受安慰,享受到了做伯乐的乐趣,应该说是一件大好事。

人生之路千万条,我走的是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路。这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一条攻关攀高峰的的路,也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本来我是老辈里都不识字的庄户孩子,本地的老少爷们谁都没想到,我能写出文学作品,成为农家诗人作家。我本人也不是无自知之明,但迷上了就闯一闯,终于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铅字,后来又印成书籍,多达26部,这就坚定了我前进的信心,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底的决心,千难万险也奔向前的精神。一个农家傻小子,长着一个榆木脑袋,跟头轱辘的学名家,苦学苦练,拜师求艺,努力写作实践,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回顾一生经历,自己已是近九十岁的人了,最幸运的是人老心不老,头脑依然清醒,写作保持着青年状态,天天伏案挥笔写,行云流水写的快,感觉似乎有神韵。这样的感觉和境界是怎么来的,我细细想来,主要因素是长期写作练出来的,是写作和养生契合,得来的神奇的劳动效果。按说这么大的年龄,不可能有这样清醒的头脑,不可能写文章流畅如初,不可能行文时间长了不怎么累,不可能写多了心里不烦躁,不可能不写就迷糊起来,光想睡觉。这种写作的神韵,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认为是不可能的。这样健身养生出现的景况,医学家讲养生,也未触及到此情此景。我深悟到,什么叫延年益寿的良好心态,也许是这样得来的神韵,就是最好心态的表现。我的认识是否正确,自己仍在实践着,看老来写作能到多久,看青春不老能走多远。

本文地址:一生写作养神韵

评论
分享
QQ空间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天津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