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航 移动端 ...
养老信息网LOGO

文学创作

走自己创作的路

文章来源:养老信息网 作者:冯恩昌 发布日期:2022-09-20 10:55:53
浏览次数:正在加载次数网友评论: 0
标签: 创作 乡情

创作多条路,我坚持走自己的路。一生沿着党的文艺路线走,一直坚持写乡情浓郁的作品。长期从业宣传新闻工作,业余爱好的是文学。写过一万多首诗,五六千篇散文。永久处于农家生活之中,所写诗文有着农家小院、田园风光、山水景致的痕迹,反映广大农民心声,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咬定青山不放松,永做农村诗文家,发扬自己的风格,在千锤百炼中,撰写读者喜欢的美诗美文。

我觉得自己文学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写乡情的诗文,写的大量小院诗文,就是真实的体现。我生于小院,成长在农家,终生热爱家园,一辈子基本上没离开家乡。学写文学作品,是从写农家小院开始的,小院的扁豆、葫芦、吊瓜、丝瓜、辣椒,写过多少遍了还在写,小院与房舍的变迁,跟随时代的变化,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写了又写。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制,农村好像第二次土改,农家重新分得田地,扬眉吐气,广大农村醒了,整个出现了沸腾的欢乐的新气象。由于我对这个新时代跟得紧,写的作品多,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不少我的作品,在文坛舆论上,视我为“农家小院派”的代表。当时的《星星》诗刊,突出发表了我的乡情诗,本省重点文学刊物《山东文学》发的也不少,有的乡情诗发上了《人民日报》,天津《散文》月刊、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了我的多篇散文。有的作品,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这样一来,许多报刊展现了我的乡情作品的特点。

我写的诗文,不仅是乡情的满溢和流露,并且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格调要求清新,意境美而深远,语言通俗易懂,做到含蓄,从来不写朦胧东西。在诗文的风格上,从开始创作就学长辈名散曲大家冯惟敏的风格,叙述如行云流水,读来雅俗共赏,在体验生活中,探讨新发现,挖掘新亮点,主张文学清美,流利简洁,不喜欢把文章写长,诗歌以小诗为主,散文短而精美。苦学冯惟敏那通俗明快的诗韵,在通俗话语中见深意。如他的《午憩》一诗:“庭树影交加,扫苍台设小榻,颓然一枕消长夏。待观书眼花,要题诗手麻,老妻闲说家常话。问庄稼,麦收几许?快沽酒赏葵花。”这散曲也是诗的风格,自然、流畅、潇洒,同老农共韵味的语言,欲望的相合,表现的生活之美,很难学到手。我写乡土诗60多年来,一直写这样的文韵,但始终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不过运用通俗的文字,保持清新的格调,诗文中流出新韵等几点,还是做得比较好,读者有恰当评价。

时代在发展,文坛在变化,诗文的内容、风格、质量都有创新。像我这样的老作者,在文风、格调、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跟趟了。写的东西越来越陈旧,不合青年读者口味。可在这方面,我有独特的观点,不能硬跟硬写,仍然保持自己的作品格调,要在自己作品的基础上创新,就是当今报刊,发表的一切园地,不喜欢采用,也不要远离自己心中的水准线。从文坛的发展趋势来看,写乡村的作者及他们的乡情作品不占优势,我觉得我们也不要动摇。要仍然掌握写作大方向,在党的文艺政策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符合党的文艺路线,写出的作品有喜欢的作者群,就是真正的好作品标准。

本文地址:走自己创作的路

评论
分享
QQ空间 微信/手机浏览器
查看/参与评论
天津养老院导航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人评论
发布评论需要您先登录, 立即 登录 | 注册
长者入住登记 公众微信 意见或建议